讓金門的呼吸響出去———談《金門日報》島外發行
在戰爭的年代,金門是新聞的寶山,曾吸引世界各地的鎂光燈在島上閃爍不停。縱有被砲彈擊中的危險,卻阻不住前仆後繼的來者。但在砲聲遠颺之後,那些鎂光燈就不來了。而那時的︽正氣中華︾,形同軍事機密文件,只能在島內說給自己聽,不能對島外發聲。現在,金門的吸吸雖也常響在台灣的報紙和電視上,︽金門日報︾也上了網,但總有其侷限與不足。因此,推動︽金門日報︾島外發行,實有其必要。
「島外發行」的目標,不外乎台灣和有金僑的地區。就台灣而言,各大公立及大專院校的圖書館是重點,其次是旅台鄉親。其他海外地區,則以金僑為對象。
不過,「島外發行」的主要目的,不在增加報紙的發行量,而是它的附加價值──積極推銷現代的金門,讓人知道今日金門是何等風貌,而又在做些什麼,及將要做些什麼。讓人知道金門有那些值得一看的,值得去研究或投資的寶貝。更讓人知道金門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水準,藉以帶動金門的各種產業與發展。所以,這是個建立推銷據點的工作,而圖書館是個不錯的地點,可惜,目前只贈閱了兩份給國家圖書館。(經電詢,該兩份報紙因到的時間較晚,就統統存放報庫,讀者根本無緣相見,完全失去了贈報的美意。據我瞭解,期刊部還有足夠的地方,地下閱報室也不差一個報夾,中午送到,也可和讀者見面數小時,何以處理得如此粗糙?我不懂。)
︽金門日報︾對島外鄉親及金僑發行,除可作為推銷現代金門的據點外,更大的功能在傳遞鄉情,使生活在島外的鄉親如同仍生活在島內般溫馨。這方面的工作,經電詢報社的翁先生得知,各旅台同鄉會及理監事,共訂了四百多份。但有無發揮「推銷金門」的功能?則不得而知。
誠然,︽金門日報︾想到台灣的媒體市場「打天下」,確非易事。但是,今天不飛出去,明天就嫌晚,長遠的看,也不宜死守家門做老姑婆。︽金門文學叢刊︾移師台北辦發表會,就是主動出擊的好例子。接著,國家圖書館十二月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及元月份的︽文訊︾,都刊出了免費廣告,又,去年八月在國家圖書館推出的金門出版品展覽,也讓不少人看到了金門另一面欣欣向榮的景觀。李縣長在︽金門文學叢刊︾的序文︿金門‧打造文學黃金島﹀中,有「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豪語,︽金門日報︾是金門文學的「原廠」,豈有「門雖設而常關」的道理?
要走出去,當然要投資。但︽金門日報︾的市場競爭力薄弱,體質由︽正氣中華︾移花接木而來,尚未完全脫胎換骨。惟這個賠本生意,不做也不是辦法。舉例來說,報上的廠商廣告,光打給島內人看,商機有限。再如本(元)月四日,有「觀海別墅」等廣告,可是,島外的有錢人看不到。這真應了「兒家門戶尋常閉,春色因何入得來」的禪意了。所以,站在積極推銷金門的立場,縣府若每年能籌個五十萬,便可重點式的贈閱兩百份去當「尖兵」(但願受贈的圖書館別將它關禁閉),而旅台的鄉親也應多伸援手來支持,大家告訴大家,把金門的美麗亮出去,讓金門的呼吸響出去,吸引觀光與投資。文藝人士更應不落人後,支持並回饋該報,因為,它曾經是大家的寫作搖籃,而且也是子孫的寫作搖籃。
今年四月,將舉辦「世界金門日」活動。屆時,返回母島的金僑很多,在活動期間,主辦單位就宜挪出一點預算來,每天購買若干份︽金門日報︾,派專人送到貴賓下榻的旅館,每人(家)一份,請服務生分發各房間。最好是能趁他們參觀︽金門日報︾做簡報時,許下長期贈閱的諾言,請他們回到僑居地廣為故鄉宣傳。這種贈閱,絕對不能手軟,因為,要「讓金門走向世界」,不能沒有先鋒部隊。若能因此創下一筆「匯」,就撈了一個大本了。
報紙的發行面(量),和廣告能量成正比。先賠本耕耘,結果之後,便有得豐收了。
要讓報紙能擔任「推銷金門」的「尖兵」任務,必須有良好的體能和技能,也就是一個報紙的硬體與軟體。硬體設備不能和大報比,軟體則可做得比大報好。例如,「沒有一個錯字」,便是最好的招牌。當年的︽讀者文摘︾,就曾以「抓到一個錯字獎美金一元」為號召,樹起了屹立不搖的形象,而銷路大增(促銷策略奏效)。當然,標題、內容、文筆與編排等,都要有水準才行。
副刊組各版,對發行量有舉足輕重之勢,當年黃金時期的中央日報,有兩大特點:一是新聞的可靠性。只要該報登出了發放年終獎金的日期,偏遠地區就據以執行。二是︽中副︾,一般都視為泰山北斗,青年作家則視為「龍門」,很多人訂它,就是要看它的副刊。
副刊最重要的質素是可讀性,政策性尚在其次,另一策略是培植「明星」,而且一個接一個,不宜讓某一明星「獨領風騷」,但提不起的不能提。故要嚴加把關,六親不認。而老榦新枝,要能相互輝映。目前,台灣一些報紙的副刊,既倡「本土」又去「中國」,大有「批孔揚秦」的味道,︽金門日報︾則宜作中流砥柱,並開發海外和對岸的稿源,才能「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
總之,金門的未來還是金門,套句曾在十八軍一一八師當過營長的廖明哲將軍的話:「金門人豈只是會打仗而已,」(原文是「十八軍的幹部豈::。」一定能讓金門的呼吸響出去,響給世界聽。謹祝願順利成功。(九十三年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