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與我
現為大學生的我,這學期修了一門有趣的課,不僅從中獲益,更紓解了大三忙碌的生活,因而趁空閒紀錄下心得。課程名稱叫「看的方法(紀錄片)」。顧名思義,課程以紀錄片為教學主軸,知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為講師。
紀錄片比電影更貼近生活,這是我最大的感觸,人們都習慣在忙碌的生活中,沈溺於幻想或美好,但現實又是那麼地真實、靠近,沒人躲得過。我的母親就是典型有時會沈浸虛幻的例子,能把一部韓國實境秀看上千百遍,只因裡頭有甜蜜愛情、苦澀情緒和無數如漫畫般理想的情節,就算他知道不真實,也願意花時間陷入劇情。而美好故事結束後,終究要面對生活,我認為楊力州導演的紀錄片,適合作為大夢甦醒時的銜接橋樑,貼近生活、有笑有淚又能感人潸情,深深吸引到像我這樣、在真實與想像游移的人。
上課至今,令我記憶猶新、感同身受的紀錄片有三部:《征服北極》、《青春啦啦隊》、《拔一條河》。我不單受劇情吸引,更因為與我自身有關且有所感悟。
首先是《征服北極》,講述三個男性花上半個月,挑戰北極馬拉松的經歷。我身為一個不愛運動的女性,說真的,難以想像這三人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北極,怎麼能笑得那麼開心?過程充滿歡笑、說著滿口垃圾話,一堆無意義的玩笑都能使三人大笑。感動的情緒隨著他們挑戰過程中慢慢累積,直到他們踏向終點那一刻,心中累積的感動才真正湧出。
這部片讓我想到高中時期班上的男生,因為讀三類組,一班三十多個人、卻只有約十位女生,班上永遠充斥一些莫名遊戲、笑聲。印象蠻深,有好幾次他們趁老師到班上前,在Google翻譯上打上並複製無數個老師的名字,然後老師一到班上就開始播放,「王XX王XX王XX王XX……」Google小姐的聲音無線播放,真的超無聊欸!但全班男生就是笑得很開心,換來班上女生和老師的幾個白眼。在看《征服北極》時我一直想起這些怪回憶。當主角林義傑和其他兩人笑得純粹,更是反映出他們苦中作樂,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可能只有信念和樂趣能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
在觀眾眼中也許北極是他們的「困境」,挑戰自我的磨練,但是後來想想,是他們自己選擇進到這困境的,沒人逼迫、甚至更多的是阻止,但為什麼他們還要去?凍傷、遇到北極熊等,各種狀況足以造成他們永久傷害或是喪命。林義傑當時和我們一樣是個大學生,他參加馬拉松是為了找到人生方向、趁年輕勇敢一次;他和現在的大學生、或僅以我來說,一點都不一樣,我想找方向我會找資料、尋問或用想的,總之,絕對不會以一場那麼艱辛的馬拉松來尋找。可能因為我沒有他的衝勁和勇氣,光是做這個決定,內心就得經歷無數交戰,得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完成,我想多數大學生、就算再過個十年,都沒辦法輕易肯定自我。所以看著這部片,我會感到新奇、不解,但直到他們走向終點的那刻,我又好像能夠理解他們到底為了什麼,他們到底從中獲得了什麼。回憶和成就會永遠屬於他們,且行走的過程中,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與自我對話,我想經歷這趟,他們會更清楚了解自己真實的模樣、內心,擁有更強大的能量。
《征服北極》這部紀錄片,沒有譁眾取寵、沒有美化或評價任何人,就是很真實地記錄下三人的經歷,使觀眾看到人性最純粹的真切、情緒,更傳達出平凡的人因夢想、因目標而偉大。一定要特別提,力州導演也很偉大,為了拍紀錄片居然也跟到北極,從拍攝者到被攝者都建構了這部紀錄片的特質。
同樣也是挑戰自我,第二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青春啦啦隊》,講述一群高雄的長輩跳啦啦隊,甚至登上世運會的舞台。印象很深,力州導演說這部與《被遺忘的時光》不同,台灣其實有87%比例的健康老人,不單只會與「老病死」這類形容詞連結在一塊,但從電視、電影或新聞,最常出現的都是需要被照料的這類長輩。所以我看完《青春啦啦隊》這部電影後,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卻又是滿滿感動。
都七、八十歲了,怎麼跳啦啦隊啊?不會受傷嗎?這是我看紀錄片前的最大疑問,但看了後讓我更疑問了,這群長輩怎麼體力那麼好!我接觸生活周邊的長輩,都是身體不便、因病住院等情形,所以基本上沒看過幾個身體健康的長輩。我的爺爺奶奶現在全都因病需要人照料,在我有認知中,他們就已經不斷進出醫院,也可能因為身體問題,所以講話都有氣無力、脾氣也不大好,更不用說傳統一代的觀念,與現在的時代相衝突,導致我一直不太願意主動靠近長輩。但這部紀錄片讓我大改觀,當片中一位阿嬤說出:「我還太年輕!」我整個被驚喜到、腦中不斷地想,長輩也有那麼樂觀的嗎?為什麼我會這麼驚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忘了長輩也曾年輕過,他們也是經歷過好幾個歲月,才邁入現在的年紀,他們也有過像大學生這樣的身心靈狀態。若我一直對老人抱有身體不好、個性古怪等偏見,那我老了,也可能成為這樣的老人。年紀是人們不可避免的課題,身體器官機能下降,大多人本該因此哀怨、變得脆弱,但高雄這群老人家不一樣,他們因為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所以更加展現出自己的堅強、韌性,明明很多人都有在吃藥、跳完舞氣喘吁吁,卻仍堅持活動這把「老骨頭」。
有趣地是,他們自己並不覺得這是種限制,反倒希望突破這些身體變化,繼續展現活力。我看完後想了想,片中的長輩和我身邊遇到的長輩到底有什麼不同、能差別這麼大?我覺得一部分是因為觀念。印象中,常聽到親人對長輩說:「你年紀大不要亂動。」、「都老骨頭了坐著就好。」等話,認為年紀大不該亂動,可能潛意識中也存在老人家身體不好的形象,而長輩也都會乖乖聽話,所以我一直有種,長輩就是「大小孩」的想像,需要人家照料。但以《青春啦啦隊》來說,他們根本是「老大人」,事情可自理、說話有意義,更不會無緣亂發脾氣。而他的兒子也很尊重他,讓他自己做想做的事;若能有更多家庭秉持樂觀,對老人家保持信任和正向的態度,我猜,這個社會也不會對老人家有如此多的既定想像。
而最後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拔一條河》,在談小孩和新移民。其中一片段令我記憶深刻,一群甲仙國小的孩子,拔河比賽拿了第二名卻笑不出來的片段。當下,我似乎能體會那種心情;從小我就覺得金門是個卡在中間的小島,很多人的歸屬感是台灣、也是中國大陸。國小到高中,一直覺得課本都在教「台灣」的知識,對那時沒去過幾次台灣學生而言很陌生,完全把地理歷史當作知識在背,沒什麼共感。
可能因為大家都有對金門「不自信」的心理,所以我們很想讓別人看見金門。我在金門參加國樂團超過十年,自認為國樂團表現一直不錯,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都名列前茅,也蠻多年拿到全國第一名,所以極度看重每一場比賽。記憶中,我高二那年,我們一樣拼死拼活的練習,基本上每天放學都在練琴,假日也是整天泡在練習室,手都破皮、長繭還是一直練。說真的,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拼命,就一心一意想拿到第一名。
不過後來我們那屆拿了全國第二,當下我們全都笑不出來、但也沒哭,有股心中很空虛的感覺。大家都默默地收樂器,打包行李準備回飯店,全程一直有團員的家長鼓勵大家。後來搭機回到金門,在機場,真的有一群和紀錄片一樣的家長,在機場拉字條歡迎我們回來,那時候大家才真的展現出情緒。
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看《拔一條河》的感觸增加。小時候看這部,只覺得拔河很有趣、團結奪冠很感人;長大後,反倒覺得那些被記錄下的、細微的過程,才是最能觸發我的片段,他們的表情好像都在說故事,好像能從他們看見過去的自己。
上面是我這學期至今的心得,紀錄片具有影響人心的能力,紀錄下台灣各角落發生的點點滴滴,讓過去不被關注的群體,能真正被大家看見,當然,希望有一天金門的美、價值也能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