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呷茶

發布日期:
作者: 杜世宏。
點閱率:1,637

騰騰的熱氣,纖纖的嫩芽,徐徐的漂浮,縷縷的清香,濃濃的湯色,悠悠的啜抿,綿綿的韻味,細細的品嘗,淡淡的回甘。好茶,啜苦咽甘。這種甘並非糖般的甜,而是一種醇而爽的回味;在玩味茶的色、香、味,游離間,視覺、嗅覺、味覺均融為一體,沒有隔閡的包容了一切,令你覺得舒心愜意的好心情。看茶有趣,呷茶品味,從茶中體會出生命的純淨和喜悅,生活趣味就在自由和悠然。呷茶,可說是一種休閒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情緒一種滋味,更是一種享受一種薰陶。
茶,總是被拿來與酒相提並論的神奇飲品。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傳統飲食文化。就性質與方式而言:茶是嫩葉烘製而成,淡中見味,是內斂,是古典的,猶如隱士,清淡雅致;呷茶講求宜小、宜慢,茶葉重新,越新越香;茶則使人靜,也就尚雅、尚談;因此茶是清涼帖,可以多飲。酒是五穀精釀,熱腸如沸,是釋放,是浪漫的,誠如俠客,豪氣凌雲;講究宜烈、宜爽,重陳,越陳越醇,酒易使人喧鬧,令人欲狂、欲歌;因而酒是催情劑,半酣正好。證明酒能壯英雄膽,詩清皆為飲茶多。
我對茶是一個門外漢,也無呷茶的雅好,對於呷茶之道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茶葉大都是在台親友送的,有便喝,只要茶葉就好,毫不在意,喜歡大杯大杯的喝,不斷的喝,覺得那小小的一杯,實在太費事了,自然品不出其中之妙。文人雅士譏俗人呷兼為解渴,只要濃、熱、滿三個字,我正是這種俗人,所以說,我不懂茶道。只不過退休後,我喜歡泡茶的過程,喜歡沏茶的心境,更喜愛入口那一瞬的感覺,心下快活,未使不是一種悠然。
唐代人呷茶是將茶餅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南方寺院因供佛要用茶,坐禪僧人幾乎種茶飲茶。這種烹茗、啜茗的過程,儀式強調莊重,重視每道環節,倡導飲茶仰德雅志,造成文人閒僧中嚐茶者尤多。中國的飲茶參禪方式通過僧人傳到日本。宋代飲茶方式和唐代不同,把茶葉碾得細如粉,飲茶時以沸水沖點,再用茶■攪拌,致茶與水交融似乳稱「點茶」方飲。更進一步追求生活的閑適化和雅致化,視茶為一種閒情逸致和高雅的藝術享受。日本僧人又把宋代的飲茶方式帶回日本,說明日本的茶道就和宋代差不多。重視自然環境,茶室裡清雅,淨而又靜;茶具的講究,品茶的藝術,更與禮儀結合在一起,一舉一動規範嚴謹,莊嚴肅穆形同修行,成為茶道經典準則。飲茶時,先賞玩茶具,次聞茶香,然後細口飲之;其過分嚴肅和講求規則,某種蓄意造作,彷彿一場演示。正像喝工夫茶,對茶具、水、茶葉、沖法以及排場都如此講求,形成了整套規範的程序。其循序漸進太過細膩,委實需要耐心或工夫?事實上誰有那麼多的工夫?那便失去呷茶以求心神舒適的本意。我想,哪有一點呷茶的趣味?還能品出什麼茶的滋味?也許好茶還得人善於品嘗才能體現它的價值,也許人必須在神清氣爽,心平氣和,方能真正領略到茶的滋味。話雖如此說,呷出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忽然生疑雲,「茶道」這不也是一種文化觀光產業的包裝?把茶當文化體驗行銷,錢景一片看好。果真如此,茶壺裡倒出來是茶嗎?難怪茶從「俗飲」到「雅品」,一般來說,品茗起碼需要具備兩大條件:一是要有錢,二是要有閒。無上限的消費,是品茗的耽溺?還是誇示的炫耀?那麼,品茗變得奢華的享受。
呷茶的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歷代一直不斷地發展。我們今天呷茶的方式,源自明代泡散茶,隨著製茶工藝的進步,茶以壺泡、以杯飲,簡易實用,講究清飲,要的是品出茶的真味。呷茶方式終於平民化了,與士大夫所追求的返璞歸真不謀而合,享受一種非物質的清福。
福建產茶,茶種有不發酵的綠茶、全發酵的紅茶與半發酵的青茶。閩南人茶風特盛,普遍流傳呷茶的習慣,生活裡每天都少不了茶。對茶葉非常考究,用的是烏龍青茶,耐沖泡,確是好茶;也喜愛安溪鐵觀音的清香或武夷山岩茶的醇厚。呷茶重在品香,淺斟慢飲,品嘗茶中特有的韻味,幾乎天天飲。所以閩南有人因呷茶而傾家蕩產的傳說。兩岸小三通後,我到廈門,方知其言不虛,可見閩南人愛茶之深。
自古以來,公認好茶要有好水,就十分講究茶葉沖泡水的選擇,甚至把「石泉佳茗」視為人生清福。對用水貴在源清、品活、質輕。水味則要求甘和冽。明末,兵部尚書盧若騰,金門賢厝人,好茶事,有「茗癖」,講求用泉水烹茶,茶才好喝,終日與泉作緣。他的茶文獻《浯江四泉記》中定出首蟹眼泉,次龍井泉,三將軍泉,四華巖泉,其立論透徹獨到,見解精湛無比。在永曆十五年與當時寓居金門的名士王忠孝等,到太武山海印寺品蟹眼泉的雅集裡,見證了海印寺的三級古蹟「海山第一」石匾,從旁留有「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未署名的落款來看,極有可能為盧若騰所題,「海山第一」或許意指海印寺的蟹眼泉而言。
在不同的環境中呷茶,往往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趣。清代,呷茶的風氣大盛,茶館遍及城鄉各地。即使在兩岸對峙時,猶記兒時,老城區南門街與模範街依然有茶店仔,擺幾張方桌、長條椅,是供人呷茶休息的場所。大茶壺始終燒著噴出蒸氣的開水,空氣裡有一股煤灰味道,還有茶葉的香味。那時人們在疲乏之餘,也要走進茶店,呷杯「大紅袍」茶,休息解渴,消費只為消磨時光。印象中,南門街茶店常有愛好南管樂們在此彈唱自娛也引人共賞。小茶店可說是個大世界,為交流信息、洽談生意、僑匯委託、甚至排解民間糾紛的社交場所,從天下大事到個人隱私,儘管那些訊息空穴來風,甚至是捕風捉影的莫須有的事,談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也覺得津津有味。的確,再沒有比茶店,更能體現出當時在地生活中那種悠閒、舒適的氛圍。這一切,早已沒落匿跡了,這是時代潮流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在缺乏休閒的封閉年代,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貢獻。
現在的人尤其台灣喜歡尋根、懷舊,盛行「轉型」。茶店也轉型,呷茶的地方多了,真的多了。都會裡的大街小巷,新潮茶店推陳出新的泡沫茶、奶茶,眾多加盟店隨處可見;它泡製簡便,口味更多樣化,冷熱皆有,迎合新世代口感,展現青春的時尚飲品,日常幾乎是人手一杯,只是杯中是茶嗎?莫不意味著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品味分流了,傳統呷茶,也許只能轉移至違建鐵皮屋的長青活動中心來呷「老人茶」。就這樣:人來了,茶就熱了。茶涼了,人走了,屋也就空了。
看來茶沒有所謂好壞之分,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就是好茶。不同茶種因茶葉其味不一,只有用不同的沖泡方法,才能把茶原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以沖泡綠茶言,大都用無蓋杯不用壺,一旦經杯、壺蓋悶過的茶湯清香味全無。現今都用瓦斯爐燒好的自來水泡,只要茶新,茶具素雅潔淨,泡的方法得當,也能使色、香、味俱出。畢竟茶並不是香料,是一種對身體有益的飲料。呷茶在品茶的清趣,膩而雜,香而濃的茶,終究不宜清心養性。
我認為,呷茶,不須講究時間、地點,更不必在意環境,如能與二三好友相聚,泡一壺茶,以茶交心,就這麼漫無邊際地聊天,誰也不在乎說了多少話,或說了什麼話。而在家中自個兒,一邊看閒書,一邊悠悠地呷茶;也可與老伴對坐來呷茶,以茶暢情,輕啜慢抿,綿綿情韻,細水長流。此刻,茶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說什麼都是多餘了。頓悟到:人生就像泡茶,第一泡最真、最純。第二泡,氣味濃郁,令人印象深刻。第三泡,滋味越來越淡,卻有回甘的感覺。最後一泡,清清淡淡,它意味著人生終歸看淡一切,何須苦心破煩惱。恍然徹悟,原來品茶也就是在品人生,茶的回甘是生活的回甘。在寒冬,呷茶可以暖手暖身;在炎夏,呷茶可以潤喉解渴;坐下來,定下心,隨遇而安的啜飲,心境自然開闊,茶到哪裡,心就在哪裡。有了茶,還煩惱什麼呢?呷茶,真是生活中最大的清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