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的祖父是出洋客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822

「現在有得吃嗎?有錢用嗎?」

「有啦!大家都很好過了,吃到有春(家鄉話指剩餘)。」

「唉!可憐喔!想當時,阿爸在南洋若沒寄錢,我們就沒得吃,貓貓看(取音唸家鄉話指苦苦的等候)。」

「是啊!每天都在等喜鵲飛到我們厝角(即屋頂燕尾脊)叫,喜鵲若來,南洋就有批(指信件),錢就寄來了:::」

「對啦!南洋錢,唐山福!」

「哪有什麼福?典夫子、賣子錢!唉:::」

這是一對睽違五十五年的姐弟對話,時弟弟六十二歲,姊姊七十三歲,民國八十一年我陪父親從金門經台灣、香港到廣州佛山見到二姑媽,這一幕總會浮現到腦海裡。見魂縈夢牽的親姊姊一直是父親的心願,父親這輩子出國一次就為了這事,姑媽與父親分離時,父親只有七歲,當姑媽喚著父親的乳名時,款款的姐弟之情,那種感動我無法形容。接著姑媽轉向我說:「阿公過身(指逝世)時,我在南洋,出山(指出殯)時真熱鬧,彼當時日本手,金門和南洋通往斷絕:::」難怪我問父親關於祖父種種,他給我的答案是:「當時太小,沒記憶了」。

祖父出洋客的人生部曲、我僑匯家族的故事從此拉開序幕。

祖父出生於光緒甲申年(西元1884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住處位置就在前水頭中界蔡厝今編門牌57號後方(民國八十一年拆除改建三棟樓房),這是一棟「大六路」加左護龍的傳統建築,本建築是前水頭蔡氏三房祖蔡卯(生於清乾隆辛酉年(西元1741年))於清乾隆年間(約西元1765年)興建,下傳三、四代到曾祖父、祖父這一輩,從︽瓊林蔡氏前水頭支派族譜︾記載統計男丁至少有四十位,可以想像共住這棟房子是多麼的擁擠。金門的田地原本貧瘠,若遇旱潦之災,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即使終年勤勞,尚難足溫飽,更何況生齒日繁,田宅的分配已超出飽和點,這些原因促使祖父在十六歲時(西元1900年),與同齡鄉親相率離鄉,遠渡重洋『落番』(下南洋),另謀出路。說是「相率離鄉」一點也不為過,依據︽瓊林蔡氏前水頭支派族譜︾記載統計前水頭蔡氏三房和祖父同輩的堂兄弟計二十九人,相互援引到南洋者就達十五人,當時生活艱困,已到了若不出洋謀生,實無法維持生活的地步。在祖父還沒前往南洋,前水頭已經有黃清泉鄉親到印尼婆羅州島加里曼丹三馬林達謀生,致富之後回鄉蓋二落大厝(約建於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位於前水頭下界(門牌編號85號,今國家公園修護完畢,正準備活化再利用)新厝內,可見南洋是一處「好賺吃」的地方,眼前就是一個成功實例,對於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人而言,「落番」(指到南洋)將充滿著希望,想必這些對祖父有很大的啟發。

此外當時的大環境亦有影響,查閱文獻得知,遭受連年倭寇侵襲、旱災、鼠疫之害是加速人口外移的另一股推力。還有西元一九二九年前,金門島上出國無須任何手續,只要湊足船票費用,即可放洋謀生。當然,也有一些遠因,如清道光二十二年間(西元1842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海禁大開,位於金門對面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商埠口岸之一,前水頭村外就有渡口(稱為水頭渡)可直接行船到廈門,交通方便,使得水頭聚落家家戶戶皆有「番客」,翻閱︽金水黃氏族譜︾其上皆有登錄更能印證之。選擇到南洋是因此地有謀生的契機。清道光年起(西元1821年),西洋人(以荷蘭、英國、西班牙為主)覬覦南洋豐富熱帶農業(如咖啡、橡膠等)及香料(如胡椒、荳蔻、肉桂等),乃瓜分佔領土地,大規模栽培種植,在原產地作初級加工後,運銷歐洲賺取巨額利潤,此時需要眾多人工,南洋的原住民(馬來人、唐人時稱呼番人)數量雖多,但因民智未開,不懂經營,再加上習性懶散,總是賺足錢便休息享樂去了,花完錢再來工作,故閩、粵人去做苦力換得工錢總是有機會,若再勤儉努力,累積資本轉營商業亦不難,這是一個謀生求發展的理想地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