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方傳說》理學大師林繼平教授評析許獬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績鑫。
點閱率:1,069

而林著之︿從許著「四書闡旨合喙鳴」論中庸德治主義理論的完成﹀可見其對︽中庸︾之見解,其引言云:「中庸思想,以儒家德治主義為中心,:::惟朱註多拘於理氣、太極觀念及純理論詮釋,故其部分註解不免晦澀難明。而許著「四書闡旨合喙鳴主義中庸卷之二」(以下簡稱許著),憑其深邃涵義與精卓識見,擺脫理學窠臼,如天馬行空,不著痕跡,確能就中庸原文及朱註作有系統的闡釋。:::經他如此解說,加以融貫,並揭其宗趣、要旨、工夫、與乎終極理想等,這就是許著的高明處。舉此一例,吾人不難想知許氏理學識見及其融貫古籍的能力。:::」其附記云:「讀書欲資比較,可逕索中庸章句,相互對觀,即不難評斷許著之價值及其對朱註之貢獻。」此文林教授闡發了中庸上德治主義之義理,德治主義創於孔子,孟子發其大,作中庸之作者(朱熹認為是子思所作,但仍有部分人持不同之看法,此不究)亦融會並轉而玄遠之境,然德治在人修,以己為入德之門,戒懼慎獨,存養省察,才能參天地之化育,而達無聲無臭之天人合一之境。

再就︿論語許著所展現孔子的形上思想﹀乙文,其對許著所展現︽論語︾中孔子的形上思想之評價,其引言云:「然而就上述孔子的形上思想來看,何晏集解,皇侃義疏,劉氏正義,固不足道;即朱子集註,以理學家的意見註釋論語,似乎缺乏明朗通透的解說,唯明儒許鍾斗「四書闡旨合喙鳴」一書,有關論語部分,對上述問題闡釋之精透,絕非朱註所能望其項背。」另其結語部分亦云:「最後則說論語西譯的問題,:::故論語西譯,似可以錢著(錢穆著論語新解)為藍本,惟論語許著對孔子形上思想之闡發,其透闢醒豁,遠在朱子論語集註之上,故國人今後英譯論語,除根據錢氏新解外,如能兼攝論語許著之菁華,庶可使孔子的形上思想更趨於明朗化。非僅論語西釋臻於理想,抑或因此導玫世界文化的新生,對未來世界人類和平幸福之貢獻,真是功德無量。」以上是對孔子形上思想,透過許獬之妙闡,作者林教授有感而發。

最後是︿從孟子許著論孟子形上學之發展﹀乙文,其對孟子形上學之發展有詳細之說明,林教授云:「猶記少年時代友人曾說,讀孟子有兩難,一是養氣章難,二是盡心章難。:::然而孟子其書的難題究竟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孟子思想中所涵蘊的形而上學或形上哲學之不易索解而己,:::但如就孟子的形而上學來考,漢儒的觀念是模糊的,清儒似尚未涉及這一思想領域,惟有宋明儒的闡發,以朱子集註為代表,始能探驪得珠,把握了這一思想核心。惜乎朱注解說,又不及明儒許鍾斗「四書闡旨合喙鳴」有關孟子部分之精透醒豁。此不獨孟子為然,即論語、中庸、大學亦復如此,作者所以分別為文評述其價值,一則藉此可以說明這些重要儒家典籍所涵蘊形上哲學的真實意義,一則在顯幽發微,以表彰這部湮沒已久的理學名著。」又該篇結論云:「作者對孟子思想所以能如此探究,主要由於許氏此書闡發孟子精透醒豁而來,從養浩氣始,至聖神境界終,許著無不以理學中的形而上的靈明本體,來推闡其義蘊,由此,吾人得知孟子形上哲學的精微、及其逐步發展的軌跡,而許著如此闡釋、及作者的種種疏解,誠不免含有濃厚的道家與佛家的思想成份;::」林繼平教授言:「在中國思想史上,大凡被譽為思想家的,必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成學的經歷,古人叫做「為學次第」,亦即思想凝鑄的全部過程。二是成學的方法,前人稱為「工夫」。務必要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始能鑄成其思想,不然,共是漫無統紀的雜學而已。唯有借資成學的方法或工夫,再配合時代背景、思想淵源、思想方法,以及個人智慧等等因素,在艱苦的環境中,經歷長期的錘練,方能鎔鑄其成學過程,以凝成其思想。(語見︿從孟子許著論孟子形上學之發展﹀乙文)」

明萬曆年間李見羅倡學於閩,倡止修學派,許獬年少時曾受業並從之以學習修誠之旨,李見羅為鄒東廓(名守益)弟子,為陽明學派東廓一脈之再傳,故許獬可謂陽明學之三傳,其理學淵源因由此奠定;另許獬亦慕晉江李光縉之學問,曾徒步至晉江求學,依李光縉的說法,許獬曾低徊於其門下十餘年,後得悟而弁南宮,故其二人應對許獬的啟發很大,然而一段思想之成形,除師長啟發外,亦由生活環境等因素而促進,立修齊志,讀聖賢書,惟由陶冶百家才能博約有成,進而自成一家。

相信許獬之所以能在金門人的心中,存有一席之地位,也是學行相稱,典型夙昔,才能風偃於世,有幸得此資料,自願厚顏獻曝,借花獻佛,相信能使各界對許獬之認識,有更進一步的助益。

參考書目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第五期,林繼平64.2.24︿大學思想價值之重估─許鍾斗「四書闡旨合喙鳴」評述之一﹀頁11-18

東方雜誌復刊第八卷第三期,林繼平63.4.24︿從許著「四書闡旨合喙鳴」論中庸德治主義理論的完成﹀頁45-52

東方雜誌復刊第十一卷第三期,林繼平63.9.24︿論語許著所展現孔子的形上思想﹀頁38-48

東方雜誌復刊第十卷第二期,林繼平64.2.24︿從孟子許著論孟子形上學之發展﹀頁43-51

(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