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崑曲天成牡丹亭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1,423
字型大小:

明、清時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稱為「傳奇」,以別於北方雜劇,每本大致為四十齣。《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皆為著名作品;尤其是委婉蕩人,崑曲天成的《牡丹亭》!
崑曲!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劇種,始於元代,最初是江蘇崑山一帶,民間所流行的清唱腔調,故稱為「崑山腔」。明嘉靖年間,喉能轉音,精熟音律的魏良輔,「憤南曲之陋」,特以崑山腔為基礎,加入花腔,翻為新調,「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揉合南北曲之長,以笛、管、笙、琵琶、鑼鼓等為樂器,使崑腔「諧聲律」,唱來「清柔婉折」、「流麗悠遠」,強調「轉喉押調」,以擅抒情。又因其曲調委婉悠遠,如石磨之流水般細膩婉折,故又有「水磨調」之雅稱。是明代到清中葉前,我國主要的戲曲腔調,由於所唱的是曲牌,故稱為「崑曲」。
自明嘉靖初至清乾隆末,崑曲獨霸劇壇垂三百年,之所以能獨霸劇壇,其一是清雅高尚,其二是善用各種樂器之長,由笛、簫、笙、琵琶等繁音合奏之優雅曲調,幾乎代替了南北曲,形成了統一的局面。因而,當擅長抒情,千迴百轉的崑曲,遇上淒婉纏綿:「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的《牡丹亭》時,自然匯為一齣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的千古名曲。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是明嘉靖年間湯顯祖所作。描寫南宋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塾師的詩經《關雎》後,動了懷春之情,於夢中邂逅書生柳夢梅。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鬱寡歡而亡;後麗娘又喜慶生還,結為夫婦,故稱《還魂記》,更因相遇於牡丹亭,故世稱「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並稱「玉茗堂四夢」。
《牡丹亭》在境界及藝術方面,均登臻創作高峰。劇本推出之時,即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名著《西廂記》。據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記》減價」。特別是感情受到壓抑之婦女,「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竟有少女讀後有感,以至於「忿惋而死」;乃至於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時,竟深情激動,卒於台上!
《牡丹亭》取材於唐代傳奇《離魂記》,揭露封建迷暗,以情反理。故事深切動人,濃厚浪漫;曲調不拘聲律,優美清麗;人物描寫生動,細膩感人,語言則在深淺、濃淡、雅俗之間。《遊園驚夢》更具體映現了杜麗娘從遊春、尋春、惜春、傷春,乃至因惜春、傷春,因而感嘆青春生命,竟無人惜、無人憐,進而激起她自主生命等心念,致而茫茫入夢思春的轉折心情;一種追求生命自由、自主的歷程。因此不像西廂記「一見鍾情」之寫實愛情,而是直抒天性中之情、愛,乃是無法說明,更無法解釋的,正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或許只有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之情可擬。也惟有崑曲雅麗仙巧之文詞,柔曼婉轉之腔譜,方足成就「至性」、「至情」、「至真」的《牡丹亭》!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不僅唱出優美婉約的轉折,更藉著悠揚婉轉的靈韻,把身居閨閣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內心世界,刻劃得淋漓盡致。杜麗娘在心靈被束縛了十六載春秋後,首次踏入自家的後花園,首次看到奼紫嫣紅的春天,如此別樣春天,在斷井頹垣映襯下,顯得格外觸目盪心!也就是在此情韻襯托下,後面的故事才得徐徐展開,那夢幻中的情景,也才得以完美的詮釋,以致出現了「驚夢」、「尋夢」感人至深的一幕。
湯顯祖曾言:「思歡怒發,感於幽微,流於嘯歌,形諸動搖。或一往而盡,或積日而不能休。」從這段文字,可以體會何以湯顯祖把「情」的感受,寄託於載歌載舞的戲曲中,因為他認為戲曲藝術,能夠開啟「人情之大竇,為名教之至樂也哉」,以宣洩人情。尤其他的「情」,是通過「夢」而表現;而「夢」亦通過「戲」來反應,此種夢幻的表現形式,正映現了「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因此,在湯顯祖眼中,太拘泥於紅塵真實,就無法窮盡紅塵的複雜性。因此,通過夢境,說盡人世,更能反應出比現實廣闊、深刻的感情。事實上,以夢幻的調子,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感情,與其說是一種寄託,毋寧說也是時代所致,以當時的時代條件,不能用真道表達真情,只好以「幻」、「夢」道之,更足暢人。《牡丹亭》以「遊園驚夢」抒發杜麗娘懷春之情,和滿腔幽怨,因情而夢、因夢而死、死而復生,其道在此,不明此,實無法知《牡丹亭》。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確是,崑曲、園林是蘇州藝術界的兩大瑰寶。園林是可以看的崑曲;崑曲是可以聽的園林,兩者均在意於別樣精致!兩者併放,自然匯為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意境,此不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文人雅士在此幽深典雅的園林中,共聆昆曲,能不有感而嘆:「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說的是戲中詞,道的卻是人間情,一方春色,令人心醉;流連忘返,低迴人生!
崑曲在文學上與「唐詩、宋詞、元曲」一脈相承,也因此崑劇的劇本,是以「曲牌」為創作單位。曲牌!含括了文學與音樂兩元素。尤者,崑曲除了文詞清雅、曲調悠揚外,其所以引人入佳境,發思古之幽情者,在於她境界高華清妙、身段繁複優美,即今日所謂「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之平劇亦難匹敵。而平劇中身段較繁複優美者,如《昭君出塞》、《天女散花》、《林沖夜奔》等,皆襲自崑曲。使聆者在吟賞中,或低吟淺唱;或暢懷高歌,均有其詩情畫意、賞心樂事等雅懷!
崑曲身段豐富且抒情性強,載歌載舞中,形神兼備,巧妙結合輕吟唱腔與舞蹈身段,拉開帷幕,進出夢境與紅塵間,追尋心靈深處,那份如幻如真,美麗與哀愁的情韻。就因她精緻的表演藝術,影響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美譽。後來發展的戲劇,都從她身上汲取了養分,更可以說,崑曲源於宋金元時的南戲和雜劇,秉承了南曲和北曲的音樂傳統,因此具有「承先」的意義;而其後各大劇種,如徽劇、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粵劇等,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她的影響,因此,就「承先」與「啟後」之境界言,盡在崑曲!
四百年前,湯顯祖歷盡艱辛,完成了不朽的《牡丹亭》。其後,二十一世紀初,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為崑曲注入了新生命,在大學校園裡,引起了青年學子觀賞崑曲的熱潮。此現象當是緣於華夏子孫,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憧憬與感動,終究,崑曲的古典美學,以及湯顯祖的有情天地,業已感動了中華兒女的心。
在《100部劇本: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中,《牡丹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更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如此寫道:「湯顯祖之誕生,先於英國莎士比亞14年,後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尤者,1616年,東西方兩大文學巨匠,莎翁與湯顯祖相繼去世,亦不奇哉?
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公布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崑曲是四個唯一被國際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並授予榮譽稱號的藝術之一,多少告慰有心人。今日,《牡丹亭》故事背景所在地:江西南安府,湯顯祖於該地取得靈感之所在,已根據牡丹亭故事內容,擴建成「牡丹亭公園」,更足慰藉那些歷史流連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