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辦桌
每逢接近農曆新年,喜宴總是特別多,尤其明年是孤鸞年,雖然這個名詞是日本傳入的,但是一般鄉間總是喜歡講一些忌諱,能避的就儘量避,小至車牌的四字頭,大到農曆的犯太歲等,儘量不要碰,所以今年的請客特別多。
在我所住的這個村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因素,那就是因為湖下是個同姓血緣的村落,大家都是同一個祖先,彼此間都是非常親近的,所以一結婚幾乎是整個村子都請客,大家都習以為常,尤其是鄰近新年的時候,密集的時候常常一天要趕兩三攤,之前當學生的時候,每當回來過年一趟,回台灣的時候,肚子往往肥個好幾圈,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養分都是由辦桌所供應。在台灣製是一件很難見的事,因為就算有同姓聚落,那也差不多是侷限在南部一帶,而且要像這樣整個村子都請客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個多禮拜前剛剛參加一個國中同學的喜宴,記得國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學校舞獅隊的,他是舞獅頭,我舞獅尾,有時喜慶有參加,另外縣內有重要活動時都有出場,記的有一次好像是縣運之類的活動,我們幾個舞獅隊的到現場去表演,那天舞到一半場地上忽然下了大雨,可是大家還是非常賣力的表演,等到最後一課才一股作氣往前衝,哪時縣長坐在前面的椅子拿著紅包,我們把紅包拿了以後,再作了一個結尾,才把整個表演結束。而現在那個同學要結婚了,最近總是有一個想法,因為平時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台灣,所以有些喜宴都來不及參加,感覺結婚這碼子是好像離自己還很遙遠,一旦遇到有同學結婚了以後,才會有「啊!好像自己年紀也不小了,也該考慮考慮了!」的這種念頭出現,那種感覺非常的奇妙,本來跟自己八竿子打不到的事,就因為一個同學而把它連結起來,然後在零點一秒之後再腦袋中產生一個「時間差不多」的想像。這種同儕效應大概是人類的本能吧!就好像以前有同學有了一臺腳踏車,你就會纏著要父母也給你買一臺腳踏車一樣;也好像十八歲一到,大家都急著去考汽車駕照一樣。只是那種感覺有相當的差異,因為我跟新郎國中國小都是同學,國中以後求學的路不一樣,所以相對的見面的機會不多,再加上對金門年輕一輩來說,台灣海峽代表一個似近似遠的夢想,時間一到以後大家就往對岸飛,這樣一來見面的機會就更少了,起初幾年還有一年一度的同學會,這些年則較少辦,所以那種疏遠的感覺慢慢增加了,可是很奇妙的,就好像那些記憶被封到一個時間的寶盒一般,對方的臉是一個時間的鑰匙,一看到他的臉,深藏在寶盒中的那些記憶就會一件一件撲通撲通的掉落出來,就好像腦裡在播放著記憶的VCD一般,過去的那些記憶在那一剎那完全甦醒,就好像自己回到過去那段歲月一般,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最大的差異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大家的年紀都增長了,只是對方的整個輪廓和印象還是那麼的清晰。過去的事物會帶大家經歷一場時空旅行,回到過去那個喜怒哀樂的年代,或許是因為已經失去,所以那個年代顯得特別的美好,而我們都喜歡去接近一些過去的朋友,那使我們可以暫時忘掉複雜的社會生存與規範,回溯相對於現在的純真歲月,穿著卡其制服,每天過著單純的上下學生活,不太需要為了人情世故煩惱。小學同學大體身體的輪廓改變不大,臉部大體上改變蠻多的,而且外形往往改變得相當大,見面的時候要先思考約三秒鐘才分得出來;國中同學臉型改變不大,只是幾年不見以後,體型與外表往往改變很多,有的拉直了,有的則直接往橫向發展;高中同學則更好認了,除非是經歷什麼重大的變動,不然整個外型幾乎沒什麼變動,只是臉上好像多了那麼一點成熟,要比較的只是學歷;大學同學改變更少,大約只是髮型打扮變了,要比較的是工作。
「你現在幾年級了啊?」高中以下(含高中)的時候,每逢辦桌的時候同桌的會問我這個問題。
「現在在哪一所學校讀書啊?」高中畢業以後他們會這樣問。
「你現在在作什麼工作啊!」現在每次都會碰到這個問題。
「在準備考試啊!」每次我都會這樣回答。如果人生分成好幾個世代的話,從過去的學生世代,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工作世代」,好像理所當然的要找一份工作,甚至去討個老婆,生個孩子,買輛車子,然後再買棟用一輩子來償債的房子,然後這樣的人生就非常富足了。以前我也覺得這樣是理所當然的,只是最近對很多是產生懷疑,心裡想「真的是這樣嗎?」記得電視上有一個廣告,其中有一句台詞印象非常深刻:「在需要和想要之間」,到底什麼是需要,而什麼又是不需要?別人說的必然對我來說適用嗎?
那一天到了現場以後,看到那個同學有一點驚喜,他上次打電話通知我的時候我還在台北,大概是沒料到我會回來吧!那同學馬上在手上那疊卡片中抽出了幾張給我,我一看,原來是結婚沙龍所作的卡片,看到新郎新娘的樣子,真是郎才女貌啊,好速配的一對!
每個桌子約有七到八個人,緊接著菜一道一道的上,有一句話說:「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我想人生大概也像辦桌一樣,一些人專注的吃著桌上的菜,對他來說桌上的菜就是一切,所以此行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填飽飢餓的肚子;有些人覺得人際關係最重要,所以拿著杯子四處搜尋熟悉的面孔,只為了一圓「用乾杯回憶熟悉的暢快」;另外有些人則是持著折衷之道,一邊吃著桌上的菜餚,一邊與週遭的人交談。而這其中與年齡有絕大的關係,一般小孩子大多只知道吃,再不然則覬覦著桌上的汽水飲料,除了筵席上拚命灌以外,還試圖在宴會以後偷摸一罐回去,向同伴宣稱今天的收穫有多麼的豐盛,雖然自以為高明,可是大人們一切都看在眼底,因為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所以一邊看著,一邊覺得有趣,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到了我這種年紀,因為上有長輩,下有小朋友在筵席上,所以舉凡倒飲料或是協助上菜的,都要盡一份力氣,而且跟同桌的年齡差距縮小,慢慢地有了一些話題可以聊,所以大多會作第三種事;根據我的觀察發現,年紀比較大的,通常樂喜歡藉由這個機會聯絡一下情誼,或許是因為人情世故經歷多了,變得比較豁達的緣故,而且生平吃過的筵席不盡其數,當下的美食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他們在乎的是人情交流的那種溫暖。在筵席進行的空檔,我不時的四處張望,有時候會瞄到以前的同學,有時候看到的是一個熟悉的輪廓,但是臉型不像的,那就是他們的兄弟姊妹了,這些人從以前的小孩子,到現在長大了,有時候驚訝於怎麼多久不見就長得那樣高,或是五官的變化那麼多,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熟悉的人慢慢的變少了,雖然算是一種喜慶的場合,可是事物的變遷還是免不了讓人感傷。
幾桌佳餚過去以後,新郎新娘以及眾親友們開始逐桌乾杯,輪到我們那一桌以後, 我們全桌站起來跟他們乾杯。彼此使個有默契的眼神,那是經過歲月磨練過來的默契。
「這個人是我同學。」新郎特別跟新娘介紹了一下。
我也特地跟他們打聲招呼,眾人看到新郎新娘都覺得非常的匹配。
筵席結束之後,先到門口跟新郎新娘道聲恭喜,順便跟他們拿顆喜糖討討喜氣,然後各自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