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呂世宜書法風格對後世之影響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鼎仁。
點閱率:1,526

一、呂氏書風與閩廈之關係

閩省之書法,唐宋以來名士輩出,如宋代仙遊蔡襄,曾書泉州︿洛陽橋碑﹀;「閩學」大儒朱熹,以榜書出名,金門有收藏其墨跡「太極圖說」八屏巨幅。明代閩籍書家如:陳登、鄭善夫、宋玨、張瑞圖與黃道周等人。清代前期閩籍書家如:郭鼎京、許友、宋祖謙、李根、藍漣、郭雍、林佶、趙大鯨與揚州八怪中之華嵒、黃慎等人;清代中期福建之書家如:汀州伊秉綬及莆田郭尚先,同安呂世宜與之同時代人。先後尚有閩縣趙在田、長樂梁章鉅、侯官林則徐、秉綬子伊念曾與晉江陳慶鏞等人,皆以精金石書法、擅鑒藏著稱。其中陳慶鏞與呂世宜有同年之好,時常往來;趙在田、梁章鉅亦曾品鑒西村之書,大為稱賞其篆隸之作,並為西村金石拓本題跋;郭尚先雖少西村一歲,西村以師事之。西村與閩籍諸家交遊甚深,其居閩廈時,時相往來切蹉金石書法,交互鑑賞所藏,因而掀起閩地碑版書學風潮。

西村居閩廈期間,隸書風格確曾受到汀州伊秉綬之書風影響,日人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云:「呂世宜善八分書,與伊秉綬齊名,閩中早有伊、呂雙絕之譽」。呂西村與謝琯樵雖同知名於台灣,同館於枋橋林家,兩人卻不在同時,不相見於台灣。據曹介逸︿謝琯樵雜考﹀一文認為,琯樵於咸豐七年至同治三年間客寓台灣,而館於枋僑林家必在咸豐九年以後。西村是在咸豐五年已逝於廈門家中,咸豐四年病篤,即在此前就離台返鄉,所以二人雖無共事於台灣,但應該早就相知於廈門或閩地。

莆田郭尚先曾戲刻「伯仲之間見伊呂」一印贈西村,雖然尚先少西村一歲,西村仍敬郭氏為師,在廈門師事之。郭氏書名重於台灣,郭、呂兩人亦未在台灣相見,郭氏三十歲建館八里坌,嗣歸,嘉慶十二年成進士,居官京城,四十八歲即逝,而西村年老,至五十多歲方渡台。

明末清初書家周亮工曾寓閩,與當地書家林寵、郭鼎京等交遊密切;清初書家朱彝尊、查慎行也曾寓閩,與門人汪學使薇、同年汪藩司楫、老友林侗、林偉盤桓唱和,閩人士傳頌之。清初閩人書家長於帖學書風,而享譽書史者為趙大鯨。清初流寓閩地書家尚有會稽傅玉露、上海周銓、大學士紀昀,伊秉壽還曾師事紀昀門下。諸公寓閩,對閩地書學、碑學風尚,自然有所推昇,而垂譽書史之碑學大家伊秉綬,也明顯影響呂世宜於書學風格上之取法。

二、呂氏書風之導入台灣

  閩台一家,文化民俗同脈,台灣之根在大陸,尤其在福建,此乃不爭之事實。明清兩朝,台灣之傳統書畫,一向與福建有相當之關聯,在書法藝術傳承上,承襲多獷氣之「閩習」,如清中葉呂世宜、謝琯樵已成為台灣早期書畫重要人物,均來自福建。而台灣本土之最早書畫家林朝英,其家商船常往返於海峽兩岸,清嘉慶九年朝廷曾授以「重道崇文」石坊,可見台灣文化與福建來往交流頻繁密切。林朝英字伯彥,號一峰,台南貢生,樂襄義舉,曾傾囊修建縣學文廟。由於其書畫成就與影響,日本漢學家尾崎秀真喻為「台灣二百五十年間唯一之藝術家」,只有道咸間呂世宜、謝琯樵足可與之抗庭。

清台灣書院、書房之設,與科舉關係密切,除固定經史講授外,書法尤受重視,進士鄭用錫掌教明志書院,時嘗自製摺卷,以書法授來學者。

鄭用錫其先由金門遷居新竹,為開台第一進士,後以讀書、教學為樂,提倡書法,晚年築「北郭園」以自娛,招待文士酬唱,文風披靡一時。道光以來,台灣科舉大興,文學與書學之盛,同於內陸,誠如唐張懷瓘所說:「文章發揮,書道尚矣」。同治間,金門名儒林豪應聘澎湖文石書院主講,擬學規八條,含「書法不可不習也」。尾崎秀真又說:台灣流寓名士,於文余推周凱,詩推楊雪滄,書推呂西村,畫推謝琯樵。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日人山中樵也說:「台民喜習漢隸,呂西村所影響也,惜無西村樸茂雄邁,駿爽寬宕功夫。」道光十三、十六年周凱二度渡台任巡道,以興養立教,禮士愛民為己任,提倡台灣文教士風。曾拔擢澎湖茂才蔡庭蘭,後成進士(其先由金門瓊林遷澎湖,乃澎湖唯一進士)。並引介其門生呂西村、葉東谷渡台至林家任教,板橋林家富庋藏,宋、元、明善本書,計兩萬餘卷,金石拓本千餘種,金石書畫法帖之夥,稱冠東寧,傳皆呂西村所極力代為蒐藏。西村被林朗庵譽為「台灣金石學導師」,對於清代台灣之書壇,具有極為重要之開創性與關鍵性地位。以西村精深之術業,和宏博之書學基礎,及平生所積極收藏之金石碑帖、古文奇書隨之渡台,十多年之經營,書學風氣大行於台灣。林朗庵(熊光)在︿為台灣導入金石學的呂西村先生﹀一文中說:現今台灣多少還有頗識金石之人,全是先生的功勞,又時見坊間流傳本、舊拓,也幾由林家散出,可說亦屬先生手澤。先生提倡風雅,好尚於著述、書道,用功甚勤。

乾嘉年間興起金石學之風,於道光中葉正式傳入台灣,自此,秦漢篆隸碑風開始根殖東寧,並帶來大量金石拓本、法帖等,陸續為台灣林家購入更多古文字拓帖。首以金石知識啟發台人,教以篆隸書法。尾崎秀真稱:「台灣隸書,皆呂西村流」;連橫也說:「晚近談藝之士,輒言呂西村、謝琯樵」。

西村對金石學涵泳之深,考據功力之精,在台灣尚存碑版著述數種可看出:臨古器物銘、臨會稽刻石、臨華山廟碑、臨孔彪碑、縮臨漢碑四十種、臨黃庭堅、臨歷代名人書法、古鏡記等多種,篆隸真草無體不精。著述有︽古今文字通釋︾十四卷、︽愛吾廬文鈔︾、︽愛吾廬題跋︾、筆記等多種。

道光間,正當台灣土地已充分開發,傳統文化也已奠定根基,台灣能文善書者不在少數,例如林朝英、張朝翔、武隆阿,林光夏、周凱、郭尚先、黃本淵及楊廷理等人,無論為台灣出身,或由大陸遊宦、流寓至台,皆為呂世宜之前文人書家。而呂世宜之獨特貢獻,應說他是將金石學,及當時清代碑學派潮流引導入台灣第一人。西村之秦漢篆隸碑風隨西村渡台以後,台灣書家習漢隸,皆受西村之影響,如光緒間鹿港鄭鴻猷、鄭貽林,台北吳廷芳;日據時代台中王石鵬、邱及梯,台北吳如玉,豐原蔡說劍等。擅作西村風格之隸體,橫平豎直,兼用飛白燥筆。清代遊宦台灣書家,除呂西村外,尚有學碑之朱景英、黃鐵峰、鄧承脩、陳蓁等;碑帖兼修之蔣允焄、吳子光、楊浚、唐景崧、唐贊袞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