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懷念媽媽

發布日期:
作者: 李敏宏。
點閱率:2,282
字型大小:

媽媽於民國26年5月5日,出生於金門古區村(舊名古坵村)。排行老么,上有三位哥哥,五位姐姐。外公的哥哥赴南洋經商,經營有成,定期匯錢造福鄉里,外公外婆也常接濟窮困人家。
外公是私塾老師,免費教育鄉里的孩子,所以媽媽跟著接受啟蒙教育。媽媽10歲左右才唸小學,小學6年裡,每一學年,如果學生人數不足20人,必須改讀他校,所以先後讀了官裡小學、賢庵小學、古崗小學及珠山小學。初中一年級,就讀位於金城鎮的金門中學,後來因為砲戰,學校遷到金湖鎮的成功村。不論學校多遠,媽媽都和同學結伴走路上學。媽媽從小喜好唸書,成績優秀,初二時,因為外公認為18歲是女子的適婚年齡,將女兒許配給我的爸爸。
爸爸李炎改當時任職於金門農會,原答應媽媽婚後繼續唸書,但因為媽媽很快懷有身孕,生下了我,從此投入家庭,再也沒機會回學校讀書。
媽媽本名陳寬珠,爸爸在結婚登記時,將她冠上夫姓,並將「珠」改為「資」,意思是希望她帶來寬厚的資產,所以正式名字改成「李陳寬資」。
媽媽果然有幫夫運,婚後從事各種家庭手工及工作,如:裁縫、修改衣服、製作錦旗、用機器織毛線衣、賣檳榔、當戲院售票員,最後經營僑聲戲院門口的販賣部達20幾年,使得家庭經濟日漸好轉,我和兩個弟弟才有機會出國留學。6個兒女都大學畢業,其中5位獲得碩士學位。
媽媽大我19歲,和我像姐妹,個性想法最相似,如知心朋友無所不談。
身為長女的我從小主動幫忙家務,替媽媽分勞。記得我蹲著用抹布擦全家的地板,當年睡覺的鐵床很高,我鑽進床下把灰塵抹乾淨。沒有抽水馬桶之前,全家人使用床邊的便壺,每天清晨,我捧著便壺,走到附近公共廁所的糞坑裡倒,回家在水溝旁洗刷便壺。
成衣未普及時,金湖鎮曾舉辦機器織毛衣的訓練課程,媽媽帶著年幼的妹妹去學習幾個月,結業成績第三名。阿兵哥訂織毛線衣的生意很好,媽媽用機器織毛線衣,順便在門口擺檳榔攤。寒冬的夜晚,我裹著厚重的美援大衣抵禦風寒,坐在檳榔攤前,拿著課本讀書,等到最後一場電影散場時,總能賣出幾包檳榔。週末人多,電影開場前,我還走動兜售檳榔。
我在台北唸高中、大學時,媽媽開始經營僑聲戲院入口旁的販賣部,店面在家的對面,媽媽一個人看店,無法分身。弟妹放學,馬上幫忙看店,讓媽媽回家煮飯。我寒暑假除了主動打掃家裡、清洗浴廁,也幫忙看店。當時金門的駐軍有10萬多,除了星期四是莒光日,軍人不得外出,其他日都有部隊放假,街上幾乎全是穿墨綠色軍服的軍人,娛樂是看電影、坐冰果室、打撞球、吃菜館等。媽媽經營的販賣部地點好,位於戲院的售票口與入口之間,生意不斷。我那幾年見過的阿兵哥無以計數,不少服役的預官兵特來認識我這年輕女生。生意清閒時,請他們坐在店裡喝飲料、吃零食、聊天。遇到拜拜,媽媽還邀請他們到家裡吃飯。大學畢業回金門任教四年,下班後,我也看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當時不少追求我的男士,陸海空三軍及大專生都有。爸媽很開明,鼓勵我多認識朋友,樂於接待我的朋友。
教了四年書後,我決定去美國留學,媽媽非常不捨,因為美國太遙遠,難得見面。我在美國讀書、結婚、工作,每隔兩三年,才返台省親。很少打長途電話,卻常寫信、寄照片報平安。爸媽於我懷第一胎時,曾到美國探望我和當時留學的大弟,只住了兩星期。幸好出國15年後,外子回國任教,一家四口搬到花蓮定居,爸媽非常欣慰。
爸爸曾擔任金門李氏宗親會的理事長,媽媽陪著爸爸參加金門、台灣、世界李氏宗親會的活動,到大陸祭祖謁祖、南洋訪問僑胞、各處遊歷。爸媽的人生算得上風光、精彩與豐富。爸爸年老體衰時,媽媽照顧他無微不至,爸爸始終神清氣爽,含飴弄曾孫,享耆壽90。此外,30年來,媽媽先後親自替女兒、媳婦及外孫女做月子。我的妹妹一家人白天都在媽媽的店裡,妹妹忙做生意,妹婿忙著上班。退休後,媽媽主動替妹妹一家人買菜煮飯,對於外孫子女,從嬰兒期的餵奶、餵飯、換尿布、穿著打扮,到就學、就業、結婚、生產,一路悉心照顧。
民國99年起,我終於返台定居後,偶爾回金門過農曆年。爸媽每年至少到台灣兩次,住在永和的三弟家,大約5月和10月,我全程陪伴他們。媽媽每次來台,會帶很多食物,甚至帶豬肉,她認為金門的豬肉比較好吃、沒有異味。在台期間,媽媽覺得餐廳貴,人多出門麻煩,她仍然料理三餐。晚餐時,三位弟弟及家人下班下課,來探望爸媽並用餐,共10幾人,很熱鬧。媽媽一個人掌廚,我則洗菜打雜。媽媽閒不下來,還洗滌沙發套、床單、浴廁等。
在永和,每天上午陪媽媽走路到菜市場買菜,如果碰到二手衣攤,我倆一定進去挑衣、試衣,有時長達一個多小時,買了10幾件。回到家,母女又會試穿,談論不已,彼此都非常開心買到價廉物美的衣服。朋友送我的衣服稍大,就給媽媽穿;媽媽嫌小的衣服,就讓我穿。所以,我一直感覺媽媽和我一樣年輕。
媽媽住在金湖鎮新市里的街上約60年,鄰居的婆婆媽媽都是生意人,注重穿著打扮,媽媽也不例外。常有人到店裡串門子,我回金門時,媽媽叮囑我要淡妝、穿好看的衣服,人來人往,要給人好印象,也是禮貌。媽媽愛美,也希望我美,除了穿著,還注意我的頭髮是否該染該燙。媽媽會親自幫我染髮,再帶我去美髮院,和美髮師說明我要燙的髮型和價格,我總是樂於聽媽媽的話。我的衣服鈕扣鬆或掉了,褲子要換鬆緊帶,媽媽都主動拿起針線幫我縫或換帶,真是「慈母手中線,愛心密密縫」。
媽媽對於自己買的,以及親朋好友、鄰居贈送的衣物,物盡其用、從不浪費。吃不完的食物,下一餐繼續加熱,直到吃完。總是把新煮的、好吃的留給家人,自己吃剩的或家人不愛吃的。每天一早用手洗衣服,不讓衣服擱著產生異味,比較不會耗損或染色,爸媽的白衣褲保持潔白。質地好或厚重的衣服,穿著時小心不弄污,換季時才洗,衣服歷久如新。收藏時,媽媽把衣服摺疊得很整齊,這點我不如她的細心與耐心。襪子或內衣褲破了,不捨得丟棄,縫補後,繼續穿,她認為穿在裡面沒人看到,但是如果出外旅遊,就會帶著新衣物。衣帽架的底座壞了,媽媽用重物壓著,鐵絲纏繞鬆落的架子,仍然使用至今。如此造成舊東西丟不掉,有些新的衣物束之高閣,從未使用。幾十年未搬家,本來二樓的家加蓋成五樓,房間足供四位弟弟及家人返家居住,但是每個房間的衣櫃掛滿了媽媽自年輕起穿過的衣服,抽屜裡甚至有我及弟妹的衣服。媽媽過世後,我們拿了一些衣物,還剩很多。目前許多慈善機構或二手店已不收二手衣,媽媽留下的大量衣服,不知要如何處理。
媽媽喜歡學習新知,剛退休時,常聽健康講座,捨得買昂貴的保健食品或衣物。她熱愛參加各種講習活動,結交了很多好朋友。十幾年來擔任社區志工,參與環境清潔、資源回收等活動,協助社區老人共餐的料理,過年過節時,幫忙做年糕、紅龜粿、包粽子。媽媽每天清晨5點多起床,外出運動一個多小時,跳健康舞、元極舞、打太極拳。其中媽媽年齡最大,也常最準時,老師和同學都稱讚她學習勤快、態度認真。回金門時,我陪媽媽晨運,後來她要我多睡一些,自己去晨運。我和媽媽一起參加的活動有:到大陸謁祖祭祖、元旦健走、挖蛤蜊、剝蚵比賽、夏日嘉年華(放生、市集、歌唱表演、摸彩)、進香參訪、元極舞聯誼等,媽媽都精力充沛,興趣盎然。
媽媽開的小店,是家中的經濟來源。為了四位弟弟到台北讀大學,先在永和買了一間公寓,省得弟弟租房住。幾年後,三弟要結婚,又買了一間在10樓的大廈公寓。當年,很多金門鄉親到廈門買房置產,爸媽並未考慮。媽媽對於財務的經營很保守,只儲蓄及買住房。家裡經濟充裕後,不論親疏遠近的親友,爸媽都會及時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度過難關,不求回報;對於爸爸的熱心公益、出錢出力、協助宗親,媽媽也都全力支持,毫無怨言。(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