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金歲月》「作者諸君,請領稿費」─留金歲月瑣憶
「作者諸君,請領稿費」這八個字,在全世界的報紙中,恐只有五十年前的︽正氣中華報︾,用來做過通告性的標題,且是每月一次,標題左邊,就是「作者諸君」的大名,排成方形,加邊,非常醒目,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被忝列為「作者諸君」中的一員。
提起「作者」這個榮銜,就我而論,當時真是「前所未聞」。至於「稿費」一詞,也是首次聽到,原因是:初中那位左手水煙筒,右手紙眉火的國文老師,只教過「這篇古文是某某做的」。然後抄在黑板上,教我們「全都錄」。然後,要求我們讀熟、背誦、默寫。他從未在報上發表過文章,也沒拿過稿費。學校裡僅有的一份省報,貼到閱報欄時,「日報」已變成了「週報」。什麼叫「正刊」、「副刊」、「主編」、「作者」?老師從未向我們提過。唯一交代過的,是在出了作文題後的「起承轉合」。所以,在投稿知識上,我是「文盲」。
當兵後,自傳上寫的是「投筆從戎」,其實是盲目的「膨風」。後來進了「贛粵閩邊區軍事政治學校」(代號「怒潮」),才在︽怒潮校刊︾上初識「副刊」,讀到許多老師和學長們的「從軍文學」和生活小品,引起了我的「共鳴」。半年多後,便以「四言體」寫了一篇兩百多字的︿康樂富強﹀。拿給蕭邦治學長看(蕭氏湖南人,南昌中正大學肄業,後奉調金中任教),他替我修正了一句,便鼓勵我投給校刊,果然登了出來,但我還不知道自己已榮登「作者」之林。由於校刊沒有稿酬,當然也就不知「稿費」為何物了。
學校遷到金門,隨即畢業分發部隊。所有的同學,來了一次新的組合。原來不同隊的,如今卻湊在一起了,在校時任別隊黨代表的楊榮昌老師,現在我們的營指導員,他就經常在︽正氣中華報︾撰寫政訓和政論方面的文章,六隊的張眾孚,因師部成立了一個臨時的政治工作隊而相識。他經常在︽正副︾發表小說和散文,不時講些寫文章的故事給我聽,三隊的雷凌雲,現在同連,有湖南才子味,雖不寫作,肚子裡卻有許多修辭的掌故,如「一字師」等。另有幾位同學,身邊有從大陸帶出來的「冰心」、「巴金」、「朱自清」、「福婁貝爾」和流行歌曲,開了我的「眼界」。那些人和書,不知不覺地在我的心田撒下了文藝的種籽,於是,煤油燈前,打野外的田溝裡,雙乳山的碉堡中,常有我讀寫的影子。稍為上了點路,便迫不及待的「要走出去」,卻是走不上報紙,雷凌雲曾說:「堅實的樹榦長得慢。」我就「但問投,不問登」了,可沒想到,不久後的某天,竟登出了百多字,真是喜得「發燒」了。次月初,報紙上「作者諸君,請領稿費」的名單中,印上了我的名字,立即就有同學「封」我為「作家」,也有同學給我加油打氣。
有稿費可領,當然要去領了,雖不知有多少,但已知道「作者」和「稿費」的定義。
那時,報社在金城一棟大房子裡,像古時的棧房。我到了報社門口,手裡捏著個木頭私章,徘徊了半天,不敢進去,最後,鼓足了勇氣,冒著汗,躡手躡腳,走到進門右邊一個像當舖的櫃台下,裡面的先生說:「是來領稿費的嗎?」我不好意思的擠出了一個「是」,他問了我的名字後,就翻看一本用十行紙裝訂的簿子。然後,接過我的私章,蓋好了,拿了一張一元的台幣,連同私章遞給我。那時,我真想連私章都不要,就溜之大吉。因為,一塊錢稿費,多丟人呀!
到大牌坊下吃了一碗蚵仔麵,還剩五毛。默默地回到后盤山,不敢吭聲。不過,心裡想著,我大概是成功了。
報上有新詩,我如法炮製,居然有投就中。離金前夕,懷著草民見皇帝的忐忑心情,去向主編孫煒先生辭行,他還誇我「詩比文好」。許是由於他的厚愛,「一元稿費」之後,月月有稿費領了。五塊、十塊、七塊、八塊不等,對買牙刷、牙粉、肥皂、墨水,不無小補。有一回,估計可領到二十塊,心想,可買支「偉佛牌」鋼筆。結果,領了十七元,還了特務長的債,去了一半,但心裡還是很「爽」。
那時,有些排長不樂見我們寫呀寫的,「軍人事業在戰場,勝利基礎在操場。」他們以為我不懂。有一天,我替連上報導了一件「好人好事」的消息登出來了,鼓舞了兄弟們的士氣,一位排長說:「你寫呀寫的,還有點管用。」
當然管用,每月能出十五塊錢,我這個「超級上士」,等於加了半個月薪水。像楊榮昌老師,每個月等於發雙薪(當時稿費約千字十元,他每月總有萬多字發表)。所以,每當「作者諸君,請領稿費」的消息刊出後,有好一堆人高興非凡呢,我當然是,更高興得莫可名狀了。(200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