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魚
年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菜市場的人潮摩肩接踵,忙著閃讓,更忙著打招呼,再忙著專心採購,有應景的年貨,有新鮮、新潮的貨品,讓人目不暇給,顯得有些眼花撩亂,腦中只記著想買一尾魚,因為除夕夜的團圓飯,要有一道魚,才能「年年有餘」。
我看見漁市場裡,有壯碩的鮸魚,也有亮麗的嘉納魚,還有滋補的黃魚,更有帶來希望的帶魚,還有昌盛的鯧魚,記得母親有一道「鮸魚煮麵線」,味道是集「鮮、甜、甘、鹹」於一身,滋味美妙得不得了,如今還常在夢裡用舌頭舔著嘴角哩!母親常說:「冬鮸,春嘉納」,可見得這兩種魚都是一時之選,是魚食中的翹楚!鮸魚一般是有錢人家吃的食物,所以有俗諺:「有錢吃鮸,無錢免吃」,小時候,母親也常說:「要吃大魚魚骨,不吃小魚魚屑」,意思說大魚即使魚骨還有一些肉屑仍是非常鮮美,小魚就沒有什麼肉可吃了,據說鮸魚適合用芒果來佐味,有機會可以來試一試!鮸魚的排泄物,聽漁家說是文蛤最好的飼料,有機會應多了解、學習。
因為「年年有餘」和「年年有魚」,餘和魚諧音相同,所以除夕夜吃魚,而且不要吃完,才能在來年一年中真的「年年有餘」,各地盛產的魚類不同,所以有些地方以鯰魚為年菜,因為鯰和年音相近,有些以鯉魚,因為鯉和吉利的利音相近,據說北方有些地方不產魚,所以他們通常是用一條木刻的魚來表示「年年有魚(餘)」哩!魚原來和我們的文化是如此的分不開,金門的鯧魚也是很鮮美的魚,更是過年應景的魚,因為昌代表昌盛啊!買一條鯧魚,讓這一年生活、工作、學業昌旺、興盛!記得大女兒錞素來怕魚剌,所以她的最愛就是帶魚、鯧魚,原來這兩種是過年「年年有魚」的當紅主角哩!據說金門閩南式的傳統聚落,山牆上的「馬背」,在山尖或山花頂端上的泥塑、交趾陶或剪黏,圖形以魚為主的叫「懸魚」,一般民眾喜歡用魚,是因為房子怕火,而魚為水中之物,有機會過年下鄉時,別忘了仔細找找,馬背上的「懸魚」,讓我們欣賞先民的智慧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