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宜書法風格對後世之影響
台灣書風,隨明鄭入台之會稽舊臣、南閩文士,初創台灣書壇,講求科場帖學之臺閣體,延續至清初,仍繼之以館閣體書風。道光間西村渡台後,興起碑學書法,篆、隸書學之創作,西村並將其潛心金石字學之術業,與碑學潮流中之隸書書學導入台灣,影響臺人隸書創作之風甚鉅。或透過西村書風之創法,參融其他名家之風,隸書書風在台灣因而呈現更豐富發展面貌。
日人治台,固然推行皇民思想之高壓政策,但台灣書法藝術卻異常興盛。清代受呂世宜之影響,書法邁入碑學之路,東洋書風入台,又輾轉引入中國書學,帖學又見盛於台灣。昭和間,因章太炎、梁啟超入台,傳入六朝碑體,故篆隸之風維檕不滅,台灣書風仍保有中國傳統風格,而且碑帖並存。 三、呂氏書風對金門之影響
唐朝陳淵牧馬金門,草萊初闢;宋代朱熹過化金門,振起斯文,金門陽翟陳綱第一位中進士,亦是開同安縣有史以來第一進士;明代以科甲聯輝;清代武將羅列,蕞薾小島,文風武功鼎盛。可惜前人手澤墨跡,難見流傳,惟從摹崖石碣窺其一二,然而僅存明代以後石刻,再早者就無從尋覓。最早一塊摩崖刻石,為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俞大猷榜書「虛江嘯臥」四字,武將筆力,氣概萬千;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金門士民為都督俞大猷(虛江)所建生祠,篆額「都督俞公生祠記」,篆筆勁健方整,同安進士許庭用(南洲)譔文,內文用歐虞楷書寫,無題書寫者之名。「虛江嘯臥」之旁有其門生晉江楊弘舉等多人題刻,或清代題刻,形成一碣群,位在金門城南盤山,現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前人留在金門摩崖碑碣刻石甚多,概舉數則較重要者如下:「 海山第一」─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在太武山上之石門關題刻,傳為南明兵部尚書,金門盧若騰所書,其名款已被人磨去。
「文武岱崧」─清初隨施琅征臺名將金門浦邊周全斌,曾於太武山上巨石摩崖刻「文武岱崧」,後在民國四十一年被磨去,改刻蔣中正題之「毋忘在莒」四字。
「明監國魯王墓」─道光六年(一八三六),興泉永道周凱書,榜書磅礡有氣。「碑陰記」為呂世宜所代周師撰文,周凱書以顏楷,顏體亦為西村所長,不知是否也由西村代書?
「浯江書院膏火碑記」─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興泉永道倪秀撰,蔡君澤篆額並以楷書碑文,篆字稍擠扁,有西村金石味。
「捐充膏火題名碑」─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董事林焜熿等,蔡君澤篆額並以楷書碑文,篆字字腳曳長,有金石古文之意。
「馬公去思碑」─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為金門縣丞馬永壽去任立石,以表民思。顏綮、許春禧察書,林章楩篆額,洪作舟譔文並隸。小篆題額工整勻稱,西村金石學影響金門後世書家,洪作舟通篇隸書,得呂世宜真傳。
「建造金門石橋碑」─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董其事者有林豪、薛師弼、許揚洲、洪作舟、林章楩、許春時、許耀焜、許邦翰、林雲章。洪錫三書,隸額「建造金門石橋碑」有漢碑之豐厚穩當。
「捐題翻蓋芳名」─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翻修城隍廟甲、乙二碑。紳董林章楩、洪作舟、許揚洲、林豪、林雲章、許耀焜、呂化鯤、薛學海等立石。董事王星源題額用楷、並楷書內文。
「重修武廟題名碑記」︱清光緒三十年(一九○五),重修金水村關帝廟,珠浦許維舟楷額,並楷書內文。
「去思碑」─民國十八年,為金門縣長韓福海所立紀念碑文,里人張茂椿撰,林乃斌篆額,篆額勻健西村金石學影響所及,許允之楷書內文。
以上碑文拓本參閱何培夫︽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金門是呂世宜之故鄉,他年幼即遷居廈門,金廈一水之隔,一朝可至,時可來往金、廈二島,大半生在廈門渡過,五十多歲,年老渡臺,羈旅十多年,告老歸廈門,所以西村作客金門之時日並不多。金門是其祖居地,是他所無法忘情,一直以其故鄉「西村」或「西」為其字號,行世終生。惟可憾者,西村之書體在金門看不到其刻石遺跡,僅有西村呂氏宗祠道光三十年刻于棕櫚木之隸書十言聯,及咸豐三年木質香爐上篆刻「呂氏家廟」四字。道光二十三年西村應蔡廷蘭之邀,為金門瓊林蔡氏十一世宗祠木柱題一對十六言隸聯。在廈門、同安就有西村刻石。如道光十二年西村於南普陀寺題石「大清道光十有二年,歲次壬辰黍月五日己酉,富陽周凱、侯官楊慶琛、龍溪孫雲鴻、同安呂世宜、海澂葉化成同遊,世宜隸石」之隸書刻石記遊;咸豐四年正月重遊感書,刻「都放下」三隸字;同安區祥露街「妙建庵」題石柱十一言隸聯一對:「眇矣無垠診脈椒房憑一線;建諸不悖化身金闕統三元」,無記年,歌頌該廟主神大道公保生大帝。
書畫是中國藝術文化,最能代表悠久而整體之文化本質。金門自宋代同安主簿朱熹過化,而使浯島振起文風,文人舉子輩出,所留下翰墨手澤彌足珍貴。閩地接近全國文化中心富庶之江浙地帶,文風所披,文化水準相對高度提升。有清一代閩地更是人才薈粹,書畫流傳甚廣,加以當時台灣由一個孤懸海外的荒島,一躍為文化重鎮,與大陸血緣深厚,文人遊宦,商賈舟揖往來頻繁。金門地處台、閩之間,自明鄭就極為重要,是文化軍事轉播地,故流傳金門古書畫,有不少台閩名家傑作。
︽金門志︾所載書法、繪畫、書畫家甚少,甚至無專門篇章記載。前人作品保存不易,兵燹人禍、海霧迷濛、溼氣過潮、霉蠹鼠蟲危害深遠,加之在現代毀滅性砲火下,古人片楮隻字盡劫灰。目前金門所能看到最早書家墨跡,只有宋代朱熹之「太極圖說」八巨屏,這也是民國五十七年金門鄉賢,前國大代表王觀漁先生,在香港文物拍賣場,發現有朱子的墨寶,特引薦金門社教館搶購此物,以為鎮館之寶。再者,就是筆者家藏,明末東山黃道周扇面草書墨跡。到清朝道光間,就屬呂世宜墨跡留在金門,最早也是最多,有二十幾幅,尤以隸書最夥。
金門隸法在西村影響所及,終生服膺西村書學風格為自己創作者,有金門洪作舟:
洪作舟(一八二六─一八九八),生於道光六年;卒於光緒二十四年,享壽七十三。號晴川,後浦北門人,光緒壬午科(八年,一八八二)舉人,鄭孝胥解元榜。精書法,篆、隸、行書俱工,隸法有呂西村之風。又擅繪藝,花卉翎毛栩栩如活,飲譽當時,惜今尚未見其畫作真跡。(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