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年》那年春節,搖著船兒到東堡
古寧頭大捷第二年,金風送爽時,第一次踏上金門這片土地,下了部隊,像是做了人家的小媳婦。好在「怒潮學校」是金門大掌櫃胡璉將軍的「掌上明珠」,各級幹部都知道我們「系出名門」,所以,小媳婦也蠻吃香。
年終,蔣總統在雙乳山親校防區部隊,我們這個曾被胡將軍嘆喻為「落難王孫」的十四師,自東北剿匪失利,歷經中原大戰,落魄江南,轉戰湘贛,重振旗鼓,倉皇抵金,在很多士兵仍穿著家鄉舊時衣的艱困下,參與古寧頭戰役,雪了會稽之恥。算來間關山萬里,飄零多年,終能親見久違的最高統帥,親聞領袖的慰勉有加,全師上下,無不喜形於色。所以,在農曆新年的時候,各單位都卯足了勁,要把在島上的第二個春節過得熱熱鬧鬧,有聲有色,掃去臉上多年來的風霜雨雪。
吃的,由特務長去策劃。環境清潔,自有值星官料理,遊藝節目,是指導員的重頭戲,我這個見習官,沒事。
那時,我們四十一團是全島的政工示範單位。團主任及營指導員,都是「怒潮」的老師。連指導員和幹事,都是團主任的門生,一個命令,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怎麼鳴放?一個「人丁不滿百」的機鎗連,人才物資有限,創發能力不足。經代指導員和各排、班長一研究,來老的。決定以蚌殼精、蓮花落及划旱船等三項,參與盛會。三個節目六個人,女的佔了兩老兩少。「蓮花落」由五班朱班長飾老頭,四班劉副班長扮老太婆。兩人都是擺龍門陣的高手,嗓門大,中氣足,能隨機編唱,曾「登錄有案」。「蚌殼精」的漁翁,由湖南牙仔李貴擔任,女生就派給文書上士。剩下的「划旱船」,老太婆由山東大個八班李班長榮膺,他在老家蓬萊辦過迎神賽會。倒是那個搖船的小妞,大家找不出人來(海防人員不能抽)。他們搓著下巴動了好一會腦筋,我那代指導員學長,突然咧著嘴巴向我「點將」。經他一提,大家鼓掌叫好。
鴨子被綁上了架,沒有推託的餘地了。誰叫娘把我生得這麼白裡透紅的「漂亮」?誰叫我又是「怒潮」出身?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得給學長一個面子,好歹他也是為團體爭氣呀。
角色敲定了,接著是趕製道具。我真佩服,當年那些老班長,雖然只認識幾個字,卻是行過萬里路的老馬。對於那些民間藝術,好像是裝在他們的肚子裡似的。做旱船、紮蚌殼,就地取材,活像內行的紙馬工,紮的紮,糊的糊,一點不含糊。服裝及其他道具,都向駐地的民家借用。男扮女裝,花布包頭巾上,加個小斗笠或紙紮花冠,然後用水彩顏料在臉上龍飛鳳舞一陣,再把借來的衣裙一穿,便也像鶯飛人間的「二八佳人」,或三姑六婆的半老徐娘了。至於台步、動作,像我這個搖船姑娘,反正就是進進退退,兩手抓著船艙左右的支架,進就把船頭翹起來,退就把船頭壓下去,加上扭腰擺臀,五分鐘練習,就可上路了。
船不大,用繩子懸吊在腰皮帶上,便可一閃一閃的陸上行舟了。
初一那天,春和景明。全營集合拜完年後,便由副營長帶著這支遊藝隊伍,鑼鼓喧天的出去拜年了。我們由西堡,經中堡,拜到東堡團部。途中逢村必拜,不是營部,就是連部。紅包總是領導獅子打加官的人收下。收了多少,沒人去管它。反正,過完年後,全營又加了一次菜,大概是沒有揩油A錢。
但說實話,扭擺了大半天下來,姑娘我,感覺上比跳了一上午木馬還累。幸而,我這個船家女不必賣唱「月兒彎彎照九州」,噱頭也全由拿大蒲扇的「李大媽」去耍。否則,只怕船兒沒搖到東堡,姑娘我就香消玉殞,魂歸離恨天了。不過,我的扮相一般都說還俏呢!
可不是,那時我才雙十年華剛開始,算是「不傅紅粉也風流」的黃金時段。如今啊,即使把新光三越的化妝品都堆到臉上,也不出一個船家女的俏模樣來了。管它呢,「俏」了一次就好,再俏就俏得沒人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