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千里之行始於足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野。
點閱率:2,372

小時候穿怎樣的鞋子已記不清楚,倒是木屐還有印象。香港灣仔菜市場有一家商店,擺了各種顏色的木屐,兒童穿的木頭表面漆有卡通人物,選好後,老闆會為你釘上一片與腳掌同寬的膠皮,算是完成一雙「鞋子」。在家裡經常穿,到附近雜貨店買東西也穿,來台時,媽媽特地買了一雙新的帶過來。
小學時讀的是軍人子弟學校,有鞋穿感到很滿足,因為當地的學童有些是打赤腳上學。我記得穿的鞋叫「萬里鞋」,是黑色,生膠鞋底的帆布鞋,連鞋帶也是黑的,樣子很醜。當時台灣物資缺乏,如果鞋底磨穿,可以熱燙一層膠繼續穿,街上可見到挑著擔子為人補鞋的師傅。後來教育部規定上學必須穿鞋子,窮人家的小孩多將鞋子掛在脖子上,等進校門的時候纔套到腳上。
初中時生活變得稍微好一點,班上的同學大多數穿「中國強」或「牛頭牌」的球鞋,我穿的則是父親帶回來的國軍黑膠鞋,它的形狀和顏色都很土氣,令我很不開心。高中時我終於有一雙「中國強」的黑球鞋,當時全台北市的省中僅有成功中學是穿白球鞋,非常好看,班上有同學忍不住穿白球鞋來學校,結果被軍訓教官警告,第二天見他用鞋油塗成黑的去訓導處補檢。
當年皮鞋是大人們參加婚宴或正式場合纔捨得穿的行頭,小孩子能有一雙皮鞋是無比幸福的事。說到皮鞋,一定會想到「生生皮鞋」。這家店在上海本來是賣帽子,1951年徐氏兄弟在北門口開始賣皮鞋,後來搬到衡陽路與延平南路之交的「菊元百貨」一樓,從此大紅大紫,到處打廣告,建立了高級皮鞋的品牌。1955年,大樓掛起第一屆「軍人節」的巨幅海報,「生生皮鞋」立即響應敬軍活動,以特惠折扣賣鞋給三軍將士,後來也發行了禮券。
衡陽路上最早的鞋店不是「生生皮鞋」,而是1951年已經進駐的「中國皮鞋」,祇是生意敵不過前者就消失了。1952年,宜蘭人羅水木典當手錶,以換來的120元創業,從擦鞋到賣鞋,因創立「阿瘦皮鞋」(A.S.O.)成為傳奇人物,由於一路走來,堅持品牌形象,在2005年榮獲經濟部頒發台灣第一張的「鞋業楷模」獎牌。1961年,中華商場拔地而起,有些皮鞋店陸續聚集在信棟,面向鐵道的一側,哥倫比亞唱片行的樓上曾經有過一家佔四個店面的BIGI鞋店。
我的第一雙皮鞋是父親帶回家的陸軍鞋,硬梆梆的皮革很容易刮傷腳跟,縱使用蠟燭去打滑,穿了襪子一樣會打腳。服役時分發到陸一特的空降部隊,沉重的傘兵靴共有12個鞋孔,穿脫都很費事,最怕的是夜間緊急集合,兩腳奮力插入靴子裡來不及繫滿鞋帶就往外跑。放假出營門時,換穿那一雙帶到部隊的舊皮鞋,忽然感覺輕盈無比。
大學二年級賺到一筆獎學金,終於東挑西揀,買下一雙屬於自己的皮鞋,那時流行一種後跟釘上一塊鐵片的「咯咯鞋」,走起路來像憲兵的軍靴,敲擊在地面會發出答答的聲音,頗受耍酷的年輕人所喜愛。因為父母不准買這種鞋,祇好挑選中規中矩的款式,那雙在遼寧街買的鞋尚稱牢固,雖鞋面有點褪色,卻一直穿到畢業為止。
有了皮鞋,隨之而起的是擦鞋和補鞋的行業。住在香港時街上常看到提著擦鞋箱的同年齡孩童,媽媽警告我如果不好好唸書,將來就會變成「擦鞋仔」。後來這種低報酬的擦鞋業可見在許多火車站,他們都是用鑽石鞋油打理鞋面,一擦就亮,聽說已停產,市面賣的都是奇偉牌(KIWI)。至於在固定場所提供服務的,最早在西門町有一家「國際擦鞋社」,根據文史專家莊永明的記述,今日百貨對面曾經有一家「美心觀光皮鞋清拭中心」(MAXI),不僅播放音樂,還招待咖啡,應該是最高級的。
皮鞋穿久總會脫線、掉跟,因此修理皮鞋的行業仍舊存在。我印象最深刻是士林神農宮附近的一個修鞋匠,他是退伍的老兵,手很靈巧,窩在一間民房的角落許多年。他令我尊敬不已他每逢雙十國慶和元旦,都會製作海報,放在攤位的旁邊,儘管寫的字、作的畫不怎麼好看,卻是凡塵稀有。1996年7月,我第一次返回少小離開的香港,在灣仔皇后大道東尋根,驀然發現50幾年前媽媽去修鞋的「方記革履」還在原處,肯定已是第三代了。
1970年代末期,台灣開始流行穿馬靴,去美國讀書前也趕時髦,花掉4千元,在廈門街訂製一雙純手工的長統皮靴,算是最奢侈的一次買鞋。那雙鞋我祇在冬天下雪天時穿,所以壽命超過20年。因為我在賣場發現美國的帆船鞋(boat shoes)非常好穿,既輕巧又不退潮,從此成為我最喜愛的便鞋,每次除役都是換鞋不換款。
我自認是很不講究穿著的人,一雙皮鞋和一雙球鞋也就夠用,不像女士小姐們有「百足動物」的購物癖。結婚前為老婆在沅陵街買了一雙粉紅色的高跟鞋,婚後因不喜歡把時間花在百貨公司,且怕她反覆到各家商店比價,腳快要走斷,早就失去陪她逛街的耐性。沅陵街原是賣繡花布鞋的,後來轉型為皮鞋街,全盛時期鞋店佔領了半條街,1965年,廖肇三的「華兒美女鞋專賣店」在此發跡,迄今仍佇立不搖。
某年,兩個兒子合送我一雙Timberland的經典黃靴,當作生日禮物,那雙鞋應該是我唯一穿過的名牌,陪伴我出國觀光旅遊,走遍好幾個國家。除此,價格與皮鞋相當的La New和Nike,那種鞋店幾乎是裹足不前。
談到鞋的故事,我想起民謠詩人巴布‧狄倫的「隨風而逝」歌詞: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畢竟我在世路已經一步一腳印,走了很多的路,雖然未必平順,但尚未走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