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浦邊周家洋樓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1,919

浦邊洋樓群,非屈指可數,兒時常與同學逐一「點名」,而後統計總數,再與他村同學「較量」,只要多於別村,便感與有榮焉、洋洋得意一番。孰料當年這群「寂靜無聲、沒沒無聞」的偏鄉樓厝,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眾所矚目、價值連城的「古蹟、歷史建築」,無形中也提升了浦邊村在歷史文化中的地位與價值。
寫過幾篇「浦邊建築」,獨漏一幢消失三十餘年且該寫而未寫的洋樓,它也是一棟對吾家恩重如山的洋樓,豈可因消失人間而忘恩負義、隻字不提。民國七十二年七月,家榮弟返金,我請榮弟拍下它的身影,直到民國八十一年,我攜家帶眷返鄉,洋樓「上半身」(二樓)已不知所蹤,徒留「下半身」(一樓),讓我佇立良久,幾近落淚,感嘆物換星移、歲月無情!許多浦邊建物(含樓厝、防空洞、水井),竟因我久未返鄉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能徒呼無奈!
本文何以以「周家洋樓」命名,由於該洋樓在尚未登錄歷史建築之前即已拆除,所以無法確認該洋樓興建於何年、起造於何人之手?只知為後世子孫周永火學長與周老泉同學的住家,故暫以「周家洋樓」為名。
這棟洋樓位於浦邊村莊入口不遠處,地勢高、「風水」好,居周氏家族住區之樞紐,左臨「周氏家廟」,與家廟僅一巷之隔;右接周永春學長住家,斜對面是周含猜姑婆住家,門前一條寬敞大路,直通浦邊商店小街;右轉可達何浦國校洋樓校區,平日即是一條行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的衢路要道,曾是一幢眾所孰悉的洋樓。
民國四十二年初,父親由陳坑(正義)國校調任浦山國校校長,舉家跟隨遷徙浦邊,寓居何肅份堂親大厝,未滿一歲半的我,實全無記憶,居住時日短,隨即搬到這棟周家洋樓,即周老泉同學的住家,他們住樓下,把視野良好的二樓讓予我們一家三口居住,大約住了一年左右,此時已似有一絲的記憶。後因蔡永耀伉儷要回僑居地新加坡,蔡夫人與父親一見如故,要我們搬到他們洋樓(蔡永耀洋樓)居住,豈料住了近二十年,緣分之深、居住之久,超越後浦自宅,像是自己的住宅一般。浦邊三處住家的恩德,始終感念在心!
近日疫情日益嚴峻,除非萬不得已,不敢邁出大門,自行「封」居家中,無事翻閱舊物,別有一番心得,從書架取出一本塵封多年的《金門民居建築》(李乾朗著),李先生畢業於文化建築及都市設計系,術業有成,民國六十三年於金門服役,充分利用休假期間走訪金門各村落而完成此大作,他深知金門建築之美、歷史價值之高,整個金門島即是一座「文化資產」豐厚的寶庫。書中浦邊樓厝只提及一廂房、一官宦住宅,而洋樓部分僅「本洋樓書房」列居其中,足見本洋樓身價不凡,才讓作者慧眼相中,也勾起了我對本洋樓的一段往日情懷。
在相機禁用、照相不普及的年代,照片即是珍貴稀有的「骨董」,尤其是消失人間的的建築,更是無價。這幢洋樓的「遺照」,除了《金門民居建築》一幀及家榮弟七十二年照片之外,恐難找出第三張,但這棟洋樓對於「七年級」以前出生的浦邊或六甲鄉親而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謹藉報端一角,讓本洋樓真面目「重現江湖」、風華再現,以喚起浦邊與六甲鄉親的記憶與回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