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吹毛求疵?
由於胸無大志,加上記性差,即使面對切身的問題,也常消極以對。可是有些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小事,卻又會橫梗於懷,一定要說個清楚才罷休。牽手的經常消遣我:「你到底是領誰的薪水?吃誰的飯?該做的不做,就只會吹毛求疵!」經她一說,我的老毛病又犯了,請看看下面幾件被她罵到臭頭的「案例」,看我是不是真的吹毛求疵?
前天在網上讀到一篇探討輔導學生的文章,觀點、文字都不錯,吸引我一口氣看完。不過我對文中連續出現的「偷機」字眼,很有意見,另外對他文字表達的方式也有不同的看法,遂點選「與我連絡」寫了幾個字給作者,要他留意是「投機」不是「偷機」,如果要用「偷」字,那乾脆就用「偷雞摸狗」,也談一點句子結構和意象之間關聯的問題。
作者很快回應表示:他當然知道「偷雞摸狗」的意思,但他要表達的確實是「偷取機會」的「偷機」,他主張對這樣的學生要及時施予薄懲,才能防微杜漸。另外他也對我小題大作表示不解,他說:「文字是活的,作者本來就有權定義使用的文字,讀者無需吹毛求疵」。
我本意只想告訴作者用到別字了,還以為會獲得感謝呢!沒想到他的回應卻是直接命中我的要害。說我吹毛求疵也就認了,可是要我認同「作者可以定義使用的文字」,這有點強人所難!語言文字都是溝通的工具,共通性是首要條件。雖然大部分的詞彙和意涵,都是歷經長遠時空許多「個人」的創意、或經驗、或定義產生的,但須經由某個社群、某個類層共同的生活經驗而發展來,語言文字也因為這樣而得以貼近生活,繁複多姿。今天所謂的「網路語言」,有其使用上的方便和趣味,被較多的使用者接受而成形,但並不表示可以隨性定義文字。「偷機摸狗」的定義是約定俗成的,是收歛性的,「投機取巧」也是。至於「偷機」,即使解釋為偷取機會,也不能視為「需要防杜」的對象,偷取機會也可以是正面的,像偷個機會休息(偷閒)、偷個機會做什麼之類的。他想表達的已經有明確的詞可以用了,實在沒有必要找來「偷機」再自行定義,除非作者有更鮮活的意象。
接下來這件造成的後遺症則是現世報。有些公文習慣以「惠請」作為祈使句首,像「惠請 辦理」、「惠請 協助」、「惠請:::」等等,每次看到這樣的公文都會很不舒服。有位跟我有同樣看法的朋友說,他擬稿寫的「請 惠予協助」,每次都被長官改成「惠請 協助」,長官說不要有太多贅字,如果這種寫法愈來愈普遍,終究會「積非成是」的。可是明明錯的,怎麼可以積成對的呢?假設你是要對方同意你的要求,比較囉嗦的寫法是「我請你同意」,這是祈使句,「請」之前是主詞,之後是受詞,這很清楚。一般習慣把主詞和受詞省了,就成為「請 同意」,文字簡潔,意思不變。有時為了表示更客氣,除了「請」,還要表示「敬意」,就寫成「敬請 同意」,如果覺得還不夠恭敬,要再加點什麼來表示內心的赤忱,就成了「我敬請你惠予同意」,省略主詞和受詞,就寫成「敬請 惠予同意」。如果寫成「惠請 同意」,那可是「我惠請你同意」,這怎麼會通?除非你真的認為請人同意,是你施惠於對方。我每次看到「惠請」的公文,就像碰到過敏原一樣,總要不舒服一陣子。有機會我常會談這個問題,包括跟習慣這樣寫公文的人,但經常惹得對方不快。雖然沒有人當面罵我「吹毛求疵」,但是一副不以為然的眼神已清楚的表達這個意思了。
不過也不是都這麼令人洩氣的。我有位好朋友,才氣縱橫,寫的文章生龍活虎,又快又好。結識之初,他曾拿篇剛寫就的作品讓我先睹為快,還客氣的問我有什麼意見?在我看來,那篇文意已經夠好了,可是我卻覺得如果沒有給他一點意見,沒法交代,遂建議他段落稍作調整,另外,不要有口頭禪,這樣可以讓文章更乾淨、更流暢。在旁的牽手聽我信口開河大發厥詞,氣得臉色發青,直指我自以為是、吹毛求疵,簡直是目中無人。可是好友卻欣然接納,還客氣的表示謝意。到今天,我們已成莫逆,他的文章也愈發成熟,只是文章裏還是偶有口頭禪,這也許是他的標記吧!
關於八二三砲戰金門到底捱了多少砲彈這件事,就讓我覺得「吹毛求疵」有時還能獲得實質的回報和尊重。在許多與八二三砲戰有關的文獻資料都會提到:「金門共落彈四十餘萬發,每平方公尺平均落彈四發」,我對八二三砲戰落彈幾發並沒有具體的概念,也不是很有興趣,可是對四發砲彈掉在一平方公尺的情況卻很有疑問,如果是這樣,金門早就毀了,那還有今天!我推想這個數子的由來可能是這樣的:金門面積百餘平方公里,落彈四十餘萬發,把數字簡化一下,就用四十萬除以一百平方公里,這個問題不大,可是接下來卻把一平方公里誤作一千平方公尺,才會得出每平方公尺落彈四發,事實上一平方公里是一百萬平方公尺,差了一千倍,較正確的數字是每一千平方公尺(約一耕區)落彈四發。在遠見雜誌刊載郝伯村的「無愧」時也曾出現類似的錯誤,當時也像過敏似的去函抓錯,結果編輯把我的意見刊了出來,還送一本書。
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新新聞」,該刊於美國進攻伊拉克期間,在「數字」這個專欄特別以伊拉克為題,秀了一大堆數字,我看到裏面寫的伊拉克面積,竟然比台大校本部還小,寫了封信去提醒編輯,編輯回信表示感謝,可是接下來那一期還是出錯,我再寫信提醒,這次編輯表現得很洩氣,她說,她已竭盡所能的注意小數點、注意單位、算數字裏的零算得頭昏眼花,結果還是突槌,她還問找,可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再出錯。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如果對數字和單位沒有具體概念,成天陷在數字堆裏碓實難為,可是就算弄錯了又有幾個人注意到了?就算注意到了,又有什麼負面的影響呢?有必要「吹毛求疵」嗎?讓人家那麼難過,為的是什麼呢?我不禁有點懊悔,也有點傷感。另外對自己則有很深的疑惑,為什麼大事都不計較的人,會那麼在乎小數點的位置,和文章裏不傷文義的幾個字呢?
我是個吹毛求疵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