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一頁蘭亭序
前幾天腰部拉傷,行動不便,蟄伏家中。便把行書〈蘭亭序〉帖子讀了一遍,拿筆練了前面幾個字「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真是難啊!於是,我揣摩王羲之當時醉酒或微醺的心情,以便幫助自己進入寫字的最佳狀況。據說此帖乃唐太宗用計從辯才和尚那裡騙得,並且下旨陪葬昭陵。可見這天下第一行書,字好難學,意境也好,著實神品。
王羲之雖然喝醉了,看似瀟灑的背後,其實有著對生命的不捨與省悟。酒後吐真言,這篇〈蘭亭序〉,不僅寫出了平凡人追求簡單平凡的幸福,也指明了凡人不同的個性中,仍藏有追求相同理想的志趣。他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有人好靜,有人好動。然而,他們皆能順著自己的真性情,自由自在地取其所愛,用以感動自己的人生。這是大自然多麼美好的饋贈啊!然而,想到快樂的時光不能長留,生命終有盡頭。羲之因此轉喜為悲,文章從快樂的節奏轉入悲涼的慨嘆。這調性與宋朝大文豪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呈現出一模一樣的心情。所以古云「英雄所見略同」,真不是胡說。
由此可知,文人的心靈其實是相通的。羲之從大自然中得到了心靈饗宴,又因為了解生命的有限而不能永恆,他除了遺憾悲傷,能做的就是「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於是,他藉著一管筆寫下自己的感慨。他知道文章乃千古事業,這點感動,如果後人得之,亦不負眾文人今日賞春賦詩,飲酒為文的一番心情。
今天,傷勢好轉,在辛丑暮春之際,我走出家門。讓夕陽餘暉浴著我,雖然路上沒有「崇山峻嶺」,沒有「茂林修竹」,沒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但是它們全在我心裡。走在微涼微寒的春風中,我享受大自然的獻禮。內心想著的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蘭亭序〉。那裡面寫滿魏晉名士的風流、雅趣;寫滿對宇宙天地的感謝。的確,我真真實實地「有感於斯文」。於是,回家寫下了這一篇,回應王羲之的心情。他地下有知,在一切講求科學的3C時代,還有人可以感應他當時的心情,應該是喜悅的吧。可惜啊!我書法寫不來,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