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居隨筆》回鄉偶書

發布日期:
作者: 拙叟。
點閱率:713

離開家鄉四、五十年,這一段幾近半世紀的漫長歲月,家鄉已有了許多的改變,使遊子歸來,幾乎完全認不得她的原來面貌。初回到水頭村老家,我就差點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原來的村間泥土小徑,都看不見了。加上水頭鄉親們蓋的一棟棟的新樓房,更改變了我回原來居住老屋的路。近幾月來,水頭村正忙著進行全村道路的舖設整建,聽說政府撥款兩千萬餘元投入這項工程,目前已接近完工,完工之後,全村道路的美觀,排水的完善,必將是煥然一新。其實,回來之後,我跑了幾個鄉鎮村里,都和水頭村一樣,處處高樓聳立,道路寬平坦蕩,呈現出一片新興的氣象,家鄉正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使我既驚且喜。只是這些新建的樓房旁邊,常常可以看到,仍然保留著一棟棟的老舊房屋,成為一種新舊並存的特別景觀。後來我又有機會參觀了一棟交由國家公園負責整建的老屋。原屋主告訴我們說,這樣的整修,每一棟所花的費用需千萬元以上,由此也可知國家公園維護古屋的用心。

這幾天下雨,回水頭村的公路旁,可以看到一塊塊的田地,田裡嫩綠的麥秧,隨著微風輕輕的彎腰舞動,這一幕久別的鄉園景致,使我內心雀躍欣喜不已!在我少年的時期,在家鄉的土地上,我也曾經是一個勤勞的小農夫,我會耕種蕃薯、花生、麥子、高粱等作物,並種植各種蔬菜。一年四季,有著耕耘的辛苦,也有著收穫的喜悅。只是,非常可惜的,現在家鄉的田園,大部分都已荒蕪不耕。我家的田地不多,卻也是長期沒有耕種,都草樹叢生,荊棘塞路,完全認不出它的本來面目和田岸界限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說:「田園將蕪胡不歸?」我已歸來,卻是田園已經荒蕪!家鄉原是個僑鄉,以往移民南洋謀生,現在青年人更是大量離鄉出外就學、任職、做生意,旅居台灣,島上居民便相對減少。加上土壤貧瘠,雨量少,農耕收穫不豐,因此從事農耕的人口減少。田園如何能夠不荒蕪輟耕?只有勤勞的老農民,在住家屋前的旁邊或院子裏種著各種蔬菜,仍然還保存著往日那種健康辛勤的好習慣。我不知道,何日才能重睹家鄉美麗的田園風光?

返鄉之初,搬家十分辛苦。每次搬家,都必需雇請搬運工人、水電師父、電腦工程師來幫忙。從中發現,在家鄉,工人和技術人員的雇請,比台灣常常要「慢半拍」,難找又難請。有一位水電師父,請了幾次,一天下午來了,匆匆的把工作做了一半,告訴我們說,他明天要到大陸拜媽祖,現在得回去忙了,等回來再繼續做。這一去,去了一個多禮拜,回來以後,因為疲勞需要休息,又請了兩次,才來完成水電的裝修工作。另外一位電腦工程師,也只做了一半,工錢也沒拿,內人打了多次電話,好不容易在春節除夕的前一日,才來做完未完成的工作。這種「慢半拍」的情形,回鄉來已碰過多次,有時覺得又好笑又無奈。這在台灣,雇用工人,電話隨叫隨到,十分方便。我想,家鄉人這種連賺錢也不急的「慢半拍」個性,好處是不慌不忙,按部就班,不會急燥。壞處是慢了耽誤時間,落人之後,進步也就「慢半拍」。不過,話說回來,我也是金門人,也是「慢半拍」的人,編輯先生要我寫文章,我卻在受命以來,十多天尚未交卷,所以覺得,「慢半拍」的個性,有「可惡」處,也有「可愛」處啦!

回鄉以後,初進城買菜買東西,因為離鄉久了,東西南北分不清,未免要東詢西問,便常被看成台灣來的「呆胞」。做生意的人,大部分都誠實公道,老叟不欺。只有少數有欺生的心態,賣得比市場其他人貴些。至於店員買賣的禮貌,以金城聯最佳,回來到現在,我比較喜歡在金城聯採購。街市裏,做的是家庭式的小店售賣方式,是自家的生意,照理應該更有禮貌,可是我卻遇見尚有幾個店家的老先生態度不好,要理不理的怠慢客人,這和幾十年前我初到台灣遇到的情形很像,是很不聰明的。一般說來,女人比較會做買賣,活潑親切又有禮貌,有時在秤量東西時,還會隨口的和客人聊幾句,頗有人情味。男人便比較木訥呆板,有時甚至態度欠和氣,這會很快把顧客推出門外,顧客畏怕,不會第二次再來了。男人實在比女人笨些,不是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