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寫之間──兼覆方舟先生
語言文字是溝通的工具,其根本目的在傳情達意。由於表達方式、表達手法的問題,表達者與接受者往往會有認知、解讀等方面的落差。一般來說,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落差會較大,至於應用文之類的文體,就不應該有明顯的落差。在拜讀過方舟先生大作「也來吹毛求疵」後,發現與拙作要傳達的意思落差不小,這應該是我的文字處理出了問題,為了避免誤會,特不揣淺陋,再狗尾續貂,希望這回能說清楚些。
關於「惠請」一節,方舟先生認為使用惠請「既簡潔,又意涵深廣」,我讀了精神為之一振,期待我的「過敏原」能夠少掉一項。可惜我的資質魯鈍,細讀所列的各點說明後,我還是無法演繹、歸納或類比出「惠請」可以「一如敬請」。
為了避免個人偏執誤事,特地請教屬活字典級的老師父,他也認為「惠請」不妥,雖如方舟所言,「惠」字是個敬詞,但請也是敬詞,惠是用於「上施於下」,如惠臨、惠准、惠賜、惠予等;請則是「下求於上」,如恭請、敬請、祗請、叩請等,兩者位向不同,不適合混合為一談。老師父還談了許多文法字義相關的問題,由於涉入較深,我一時還無法完全消化融會。老師父要我再到圖書館參考文法、辭典及應用文方面的書,期許我能對這問題有較深入的了解。
我遵照指示,查了包括中文大辭典在內的大小辭典,其注解範圍都沒有超出老師父所述,在相關辭彙部分,「惠」字有近百個,但沒有「惠請」;「請」字的詞彙更多,「敬請」、「懇請」、「叩請」等有百餘個,一樣沒有「惠請」。
在應用文部分,幾個版本裏的「公文用語」,都沒有收錄「惠請」。意外的是,由金門縣政府多年前印行的「簡化公文處理作業實施規定」,卻對「惠請」的使用有了清楚、明確的說明,這段文字是這樣的:「『惠』字用於受,而非用於施,即如『請惠予辦理』,而非『惠請辦理』。」直接點明使用「惠請」的不宜。這本簡潔、清楚、實用的小書,我認為十分切合簽辦及寫作公文的要求,在此越俎代庖,建議縣政府能增修重印,發給轄內所有同仁做為簽辦公文書的指南,相信對提昇效率,減少錯誤,會有不少助益。
對拙文中引為吹毛求疵之一的「友人段」,方舟先生有這樣的謬讚:「::傾其所知,指點一、二::日後那位朋友果然大有精進::」,讀到這裏不禁耳根發熱,羞愧不已。事實上,我那位「才氣縱橫」的朋友,學養文章俱非我所能及,當年,向作者提意見,純然是以一位讀者的角度,提供個人的淺見,就如同球迷談論球賽、影迷談論電影一般,絕不是「指點一、二」。而他今日的成就,我並未提供分毫的助益,這從當年我建議他避免「口頭禪」,到今天「文章裏還是偶有口頭禪」可以看出。另外,拙文中寫牽手的「臉色鐵青」及「不自量力、自以為是::」不就是對我這次吹毛求疵的評價嗎?
關於落彈數的陳述,是因為有不少記敘八二三砲戰的文章出現「每平方公尺落彈四發」這樣的數據,筆者直覺不可能,故而順著三個數字去猜想其來龍去脈:第一、把面積簡化為一百平方公里(實際為一五○.三);第二、把落彈數簡化為四十萬(文獻記載是四十四萬餘發);第三、把一平方公里誤為一千平方公尺(一平方公里是一百萬平方公尺),所以才會算出一平方公尺四發這個數字來,若平方公尺的數字沒有弄錯,則是每平方公尺四發。按實際面積及記載的落彈數計算,則每千平方公尺接近三發。這看似無聊的問題,事實上有必要嚴肅看待,不信的話,請上Google,試著以「八二三砲戰」和「每平方公尺落彈四發」搜尋,會發現好多網站都引用了這樣的數據,連大陸的「網易」,也未能倖免,這真是典型的以訛傳訛,只是不知道錯誤的源是在那裏?
我試著查閱部分金門專刊,在「八二三戰役勝利三十週年紀念專輯」的前言中,就出現「平均每平方公尺落彈四發」的字眼。另外,張火木先生著的金門學叢刊─金門古今戰史,則是引用了郝柏村「無愧」中的錯誤數字,寫成小金門「每平方呎落彈十三發」,這更離譜。當年遠見雜誌刊出時我曾去函說明,張先生不察,還是誤用。按:小金門面積十四.八五平方公里,落彈十三萬二千二百餘發,兩者一除,得每千平方公尺接近九發,換算成每一千平方呎則是○.八四發,與每平方呎十三發差了約一萬五千倍。
算這些數字似乎很無聊,方舟先生認為:「只須講落彈數」,因為談落彈數無非要強調砲戰的慘烈。不過一般人對與經驗無關的數字,較難有清楚的概念,譬如說二次大戰美國反攻硫磺島砲擊五萬餘,如果沒有其他描述,沒有幾個人了解這樣算不算猛烈。兩年前朋友到金門旅遊,我陪他跟著旅行團走時,導遊介紹戰史時說:「落彈四十餘萬發」,聽的人還沒有什麼感覺,可是講到「平均每平方公尺落彈四發」,許多人想像一下那種情境,都直呼金門能撐得過,真是太了不起了。這個數字當然是錯的,但是若說平均一個籃球場大的地方,約落彈兩發,也夠震懾人了!金門以戰役史蹟著稱,在落彈數及其他戰爭史料方面,都有必要加強。
文末,要特別感謝方舟先生認真看待拙作,給我不少指導。也謝謝他肯為我拋出的磚,引出他流暢、優美、博雅、溫厚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