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走春去
是個風和日麗的一天,開春以來難得的好天氣,在縣立文化活動中心精心安排下,四輛大遊覽車載滿來自各鄉鎮的男女老少,共約走春去。葉鈞培、陳炳容、黃振良、陳榮文四位老師精闢深入的講解,中心員工毓秀、繽繽、碧羨、筱梅等人貼心的隨車服務,則讓這一趟走春之旅更加圓滿。
十五號一早,冬陽暖照,文化中心廣場湧進報名參加活動的男女老少,現場觸目可見扶老攜幼、闔家出動的溫馨畫面,有帶著老母出來透氣的,有帶著小朋友出門見世面的,更有陪著大陸老婆探訪熟悉金門的,現場熱鬧轟轟,喜氣十足。報到後,領了中心準備好的麵包早餐、遊覽手冊、遮陽帽後,每個人依照排定的車號順序上車。原本只開放八十個走春名額,因鄉親反應踴躍,主辦單位特別增加為一百六十人,四輛遊覽車一字排開,氣勢非凡。
四輛車子兵分二路,甲乙車由黃振良、陳榮文老師導覽,丙丁車則由葉鈞培、陳炳容老師解說。
車子沿環島北路,往庵前飛奔。看看手錶,才九點正,金門島尚未完全甦醒,街道口還留有困倦的面容。這時候的我,通常還在睡夢中,沉溺在甜甜的夢鄉。走春的地點,有些早已熟悉,有些卻還模糊,我決定以初訪的觀光客心情,享受難得的星期假日,試著去貼近這塊似熟悉又模糊的故土。
首站探訪的是牧馬侯祠,祠中主祀唐朝牧馬侯陳淵,也就是鄉親所稱的恩主公。金門祀奉恩主公的宮祠,古崗、夏興等村落都有,都是由庵前該處分出的。唐太宗名「李淵」,因此,在那個皇帝大如天的年代,恩主公是否叫「陳淵」,大有問題。不過,恩主公擅養馬,有「馬神」之譽,倒是千真萬確。葉鈞培老師說,因為懂馬惜馬,即使賣了馬,馬匹仍會伺機回頭尋找陳淵這位「伯樂」。
牧馬侯祠有典故,建築體也有學問。呈現燕尾的屋脊上,左右各有一隻龍,龍口向內,有集中龍脈之意,這與家廟有所不同,家廟上的龍口是朝向外邊,以祈求子弟都能向外蓬勃發展。
家鄉俗諺:「宮前祖厝後」,形容在宮廟前面、家廟後頭,建屋不吉利。葉老師解釋,因為這些建築大都建於村子口,鎮住鬼神、庇祐鄉里,因此,宮前祖厝後較不易受到保佑。
進入祠內,廳前侍奉的是恩祖公、恩祖娘,還有當年跟隨陳淵渡海來金的眾兵將,你知道嗎?陳淵還是單身貴族呢!之所以會有恩祖娘,據說是當年有位姑娘前往祭拜陳淵時,對其英挺神像一見傾心,而為後人所增添的佳話。遙想陳淵當年帶著十二姓氏的民眾,千里迢迢來到金門這個化外之地開墾,最終形成一百三十六個村落的傳奇故事,就不禁發出讚嘆。大紅柱子上刻寫的「偕一十二家聿來胥宇,拓百三十六社奠厥攸居」,短短二句,寫來簡單,開墾的甘苦,卻難以想像。
車子緩緩駛出庵前,我的心情卻還遺留在千百年前,那個荒煙蔓草的遙遠國度。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水頭的房屋建築特色一向睥睨金門島。水頭的酉堂、得月樓是第二站,一中一西,各自呈現不同的風情與美感。
酉堂是金門船王黃俊所建,是昔日金門島上唯一擁有園林池沼之勝的建築,目前屋內還供奉手持書卷的黃偉神像。堂前有池,石板橋將池水分隔為二,一如月,一如日,故名日月池。
歲月更迭,依然無法遮掩得月樓曾有的風華。只是,這種風華,竟帶有濃濃的憂傷。
得月樓又名槍樓,是用來防範海盜的建物。槍樓無門無梯,為守家園,上了槍樓,似乎只有一死,別無他圖。可以想像,窄小的槍樓,就僅能擠下寥寥若干人丁,間斷的槍擊聲,如何抑止蜂擁而上的殘暴海盜?那是一個被權力中樞遺忘了的國度,那是一群失去軍隊護衛的孤單子民,當手無寸鐵的芸芸眾生只能無望的,靠自己染血的雙手,去護衛屬於自己的卑微尊嚴,這是人世間多大的悲哀啊!
華麗的洋樓群中,到處可見自衛用的小槍口,那是怎樣無奈的世界?我不敢想,也無力去承擔那一代的哀傷,葉老師、陳老師細心的導覽洋樓的精美雕刻、建築,並幽默地介紹「紫雲衍派」的由來,哪個黃守恭捐地給和尚的有趣故事,但是,我的思緒,卻一直無法從槍樓的身影中掙脫,我似乎看見,得月樓頭,有著血刻的痕跡。
黃氏家廟,是下一站。家廟內牆上,四個方位貼上畫了剪刀的青、白、紅、黑色紙,剪刀有二把,代表「家家平安」,青白紅黑四張色紙,則代表東西南北四大方位。葉老師也教大家匾額的學問與奧妙,古人的匾額都是由高位的人所贈,很少自己進匾,現代人好像相反,一切自己來,當仁不讓的氣魄是足夠,謙遜的作風卻少了幾分。
金門城是明初金門最大的商業區,當年有一千五百多位守軍,若加上家眷,人數更多。為軍事上的需要,江夏侯周德興建築金門城時,亦同時建了三座石塔,一是太武山上的倒影塔,另一是水頭村郊的矛山塔,第三座就是文台寶塔,前二座塔分別毀於地震、戰亂,只有金門城南磐山上的文台寶塔得以保存下來。
文台寶塔建於一三六八年,與金門城建城同期,距今六百多年。塔高五層,素面的石塔上,刻有魁星圖案,除了具有指引過往船隻的功能外,也有祈求該地文運亨通的象徵意義。
臨海處的虛江嘯臥石刻群,是明嘉靖俞大猷所題,係昔日休憩觀海所在。現名為虛江嘯臥「碣」群,陳炳容老師認為不妥,因為「碣」指的是上方呈圓弧形的碑,但此處的遺址,卻是在石頭上刻字,因此,名為「石刻」或「摩崖」較合理。
稍後,車子轉往古崗村郊,憑弔明末魯王所題「漢影雲根」石刻。明末清初,海盜倭寇橫行,金門如同棄土,先民在這塊土地上,與天爭、與人爭,與無情的命運搏鬥著,斑斑血淚,俯拾皆是。
在前往金沙慈德宮的路上,陳炳容老師不禁發出喟嘆。
民國初年,中國內地軍閥割據相爭,無暇他顧,金門島上再度成為化外地,海盜劫掠,時有所聞。那時的海盜,心狠手辣,鄉親稱為「強共」,膽大妄為的程度,令人瞠目,為了斷絕鄉民報案,「強共」包圍住整個村子,再針對目標物下手,如甕中鱉的鄉親,只能任由他們予取予求,家當、財物、牲畜,無一不搶。島上橫行,即便是行經金廈海域的船隻亦不放過,那是金門島上最不忍卒睹的一段歷史。
「金門駐軍最多時,是金門最繁華的時候;駐軍不在時,也是金門最黑暗之時」,面對著日愈減少的阿兵哥現況,過往的悲慘歷史會不會重演?我望向窗外,一片安祥,內心深處卻沉重了起來。
沙美的慈德宮,主祭明朝「品德完人」黃偉,廟中有著金門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交趾陶作品,此外,石刻、木雕精細,亦甚可觀。
金門家廟列入古蹟的,除了牧馬侯祠外,就只有沙美的慈德宮。其價值性,可見一斑。為官清廉,品德傲人而為後人立廟尊崇的故事,也讓充滿功利的現今社會,有了反思的機會。
陳禎恩榮坊位在風獅爺最多的村莊陽翟。典型的明朝牌樓,素淨的石面,沒有太多花俏,卻多了幾許莊嚴與古味。
位在小徑村後的邱良功墓,是金門最大的清朝官墓,墓碑為三合碑,墓前廣場,依序排列羊、虎、馬、人像,因邱為武將,左右各一的石望柱頂端,立有石獅,文官則立石筆。較特殊的是人像造型,邱雖生在清朝,卻心向明朝,由人像穿著明朝服裝即可發現。
西山前李宅是走春造訪的最後一站,大氣的傳統聚落建築風格,細致的燕尾花樣,經雕細琢的門面,以及庭院深深的後院,都讓人見識到傳統建築之美。屋內婦人們或低頭打毛線衣,或低頭閒聊,古與今的時空交錯,更增添幾分想像的空間。
車子駛往歸途,綠野平疇,金門的田野是如此的安和,金門的社會是如此的富庶,金門歷史最繁華的一刻,就在此時,這樣的好日子,能夠持續多久?有一天,我們也將走入歷史,我們能夠留給後人的,是甚麼?我閉上眼,沉沉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