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詩端為發幽妍———《金門新詩選集》個人部分的一些補正
又手寫時我常有一種潔癖:同篇文章字體每求一律,故觀覽時稍不稱意,就重新再寫過;復次,我亦不喜歡稿紙上塗抹太多,而增加審稿、排版等工作人員的負擔,故錯字、增刪改動之處過多時,亦每義無反顧,重新寫來。此或當時猶年少,方有此氣魄吧!我的字不算好,亦無定體,但幾年磨下來,亦可以寫得頗為工整了。只是最近十年,早已不知稿紙為何物矣,而那種寫出一筆滿意的字所帶來的另一重歡喜,今亦惟有存之於夢寐之間耳。
改用電腦來寫作之後,我的作品皆以完稿日編號,存為檔案;而既有電腦可利用,便也無須再做剪報了,寄給金門日報副刊的列印稿,就大多視為被採用了罷。時代瞬息萬變,目下,投稿金門日報副刊,已可以直接用網路傳送(緣此,主編三番兩次來邀稿,卻之不恭,欲作文則時覺空空如也,故趁︽金門新詩選集︾出版之機會,撰寫此文以謝也);稿費亦直接匯入帳戶,以上種種,亦電腦作業之利便處,吾亦曾鼓吹之。但因為長期使用電腦過度所引發的後遺症,其實我目前對於在電腦前工作,早已不再像初接觸時那般勇猛精進、居之不疑了,反倒不時頗視為畏途矣!蓋電腦本是無情物,痛之詈之,彼亦何嘗憐我老眼,惜我肩背。吾年已四十,毅力、耐力、專注力皆衰象畢陳矣,敲敲打打鍵入之際,心手不相應,每多誤字,或亦事理之所必然,而校改亦甚耗時,此視手寫反倒不如;再者,因文章改動方便,每常於字句上修飾不止,一文之成,若是其難乎?又所謂過猶不及者,雕琢太甚,常反失大塊淋漓之勢,其得失正未易斷言也!使用電腦心竭力蹙、回復手寫復不可得,進退維谷,縱自謂「能產」,而「所產」如是,又能怪誰怨誰。
電腦因素之外,尚有許多中年危機之焦躁,都讓人心煩意亂,無法端坐量產。此非三言兩語可了,姑亦略而不談,單說︽金門新詩選集︾拙作中有許多誤字之來由,即是發生於此種情況之下:我的作品大都有存目,而昔日留下剪報者,並未花工夫逐一將其輸入電腦、或已輸入而未再仔細核校一遍也。蓋對於已刊登之作品,再作鍵入,每覺如坐針氈,味同嚼蠟也,氣未定心未閒,不耐煩之感如是之甚,錯謬雜出,自不能免。知我罪我,倘得其情,則亦曰哀矜可也。
其次,則關於個人簡介部分,其實多半只是我得獎作品的名單,而此中亦有幾個小地方可稍加補綴者,為方便計,謹條陳如次:
一、繫年問題:根據我在國家圖書館「文學藝術資訊網」上查詢所得,﹀尾牙番薯﹀一文是在八十五年得到全國學生文學獎,因刊於中央日報副刊,遂又於隔年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的新人獎。我原先所給資料乃根據作品徵文之年為準,而「文學藝術資訊網」此處則以得獎公佈之年為準,以致有此參差。另︿老媽的新址﹀一詩,所獲應為八十五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故兩個繫年的小問題,便皆以「文學藝術資訊網」為準,核正如上。
二、得獎作品中,︿逐漸冷去的砲聲﹀、︿尾牙番薯﹀皆是散文,而非詩也。
三、︿老媽的新址﹀於八十六年刊於聯合報副刊,後又被收入爾雅出版社︽八十六年詩選︾當中。 弦於書中評語有「悼亡母」之語。詩有實虛多面(高二那年,曾與同窗楊再平先生出席一場「文藝座談會」,憶座中弦所談即有詩之「歧義性」此課題,會後,余曾作︿詩人印象﹀兩首投付金門日報副刊,一寫弦,一寫洛夫,惜乎未獲青睞,高中時日記裡亦未錄存此作,乃不復記憶當時所寫者竟何如耶?我所寫的作品,當亦有許多下場如此者,如今想來,甚覺可惜,而亦無可奈何也),吾母如今尚安然健在,且去年才剛開始領取老人年金而已,余懼讀者不察,將虛就實,則罪孽深矣,故亦在此特別澄清一番,免生不必要之誤會。
四、得獎詩作中,尚有︿童年,快跑﹀、︿地上的居住﹀兩篇,皆因篇幅太長,近兩百行,之前一直沒有重新輸入電腦,故亦未收入︽金門新詩選集︾中。︿童年,快跑﹀獲中央日報文學獎,︿地上的居住﹀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發表(當時只取首獎一名,故有此名目,算是安慰獎吧)。前者刊於中央日報副刊時,並未全登,我曾迻錄全詩登於金門日報副刊上,而亦用︿地上的居住﹀一名。︽地上的居住︾原是聶魯達的詩集名稱,彼時余甚好其詩,乃多襲用此名稱;且嘗有意做一系列探索台灣歷史今昔之詩作,故服役退伍後,又續有︿石龜馱碑﹀、和以原住民為題材之︿追尋﹀等作品。
五、余所獲文學獎中,以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為最多,八十一至八十五年連續五次,怠工數年後,復於最近九十二年又得一次,共計六次。吾所以成為此獎之常客,此亦有說。因此獎新詩類所要求之長度較長,而我對於經營長詩,亦較為用心也。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或在於:縱算在金門日報副刊發表的作品寫得不比人家差,但又能得到誰關愛的眼神呢?「中心」乎?「邊陲」乎?且不談這麼嚴肅的課題,我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詩中,有三首皆曾先刊於金門日報副刊上,時隔一年、兩年、三年,轉思所寫尚可,遂亦經加工、潤色、重新包裝後,再投向此獎也。昔時台、金之間隔絕儼然若「一國兩制」也,今則網路已四通八達矣,最近以來,每天午夜上網看金門日報,更已成為我的例行公事,面臨此種新局面,遂亦不能不多想想,總是將來即便有所作,慮及作品發表之種種問題,則向來毫不猶豫投往金門日報副刊之習慣,亦不能不為之稍做改變也。
「價值」乎?「價格」乎?「事業」乎?「志業」乎?總總煩惱思慮,豈不欲早日將自己拔出深淵苦海,轉悲觀為樂觀、化否定為肯定,故此時︽金門新詩選集︾之出版,於我乃別具一番情味,而可常置諸案頭,不時便拿來觀照反省自己的創作,看一看那個過去、但不一定回不來的少年家啊,彷彿還認真地苦苦在追尋著什麼啊?彷彿,縱然飄零在外,或也曾找到了一些什麼呢:::::!
(九十三年二月作)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