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風雲
居民丁,大約在一年前,穩知兒子定可拿到博士學位後,便開始張羅「晉匾」的經費與大典細節,此項儀式源自昔日的科舉時代,彼時若有人高中舉人或進士,御賜的大匾便要在鑼鼓喧天中,行禮如儀的高懸在宗廟的樑上,以告慰祖宗。現在已沒有了科舉,更沒有御賜的大匾,然而能力爭上游,何嘗不是光宗耀祖的事,因此在金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文要拿到博士學位,武要登上將官,方能延續古禮,舉行「晉匾」的儀式。然而「晉匾」不是常年有的事,何況它必須按照古禮去進行,馬虎不得,因此必須及早準備,並將一切細節鉅細靡遺的確定過數遍之後,才訂下黃道吉日。今年的三月二十三日,父子在穿著古禮服的宗族長老簇擁下,帶著披紅、牲禮、菜擔、謝籃、禮酒、糖塔、糕餅:::,喜氣洋洋的由北山村出發,先前往里許外的林厝,接下耀眼奪目的博士匾,之後迎匾隊伍在漫天價響的鞭炮聲中返回日香食品行,再繞經整個古寧頭的大街小巷,最後回到南山李家宗廟,隊伍之長有如蜿龍。
回到宗廟,更是「晉匾」的重頭戲,從上香::到三跪九叩::獻花獻酒::至禮成,整整一個小時,如此的繁文縟節,他全程把它記錄下來,他表示「整個活動都是族親自動來參與,包括挑謝籃、擔牲禮的角色在內,全是義務,大家歡歡喜喜,讓人很容易想起古代的『報喜』,原來就是如此,多麼令人感動;這在動輒就是伸手要錢的台灣,根本很難一見。但是今天『晉匾』的習俗早就在台灣、大陸消失,我認為並非經濟的因素,而是宗族文化的瓦解,台灣僅有的宗祠、宗廟,不是產權有糾紛,便是被改建成公寓大廈,宗族觀念蕩然無存。而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時,傳統文化已破壞殆盡。」
研究金門的學者皆公認,宗族文化是金門的精髓,也是維繫著整個金門的基本架構。金門的治安非常好,即使金門人出外謀生,也不輕易觸法犯罪,原因無它,宗族、宗廟觀念是他們最大的道德約束力。另外,宗廟也是照顧族親的地方,像在「晉匾」的儀式中,最後的句點,便是捐出鉅款給宗廟作為基金,往後如有族親晚生無力升學,均可由此無償支付。
因此在金門裡,處處有宗廟,其中最富盛名的,一在古寧頭,另一在瓊林。瓊林,原名平林,後因登科受祿者多,甚至有「五世登科」、「父子進士」、「兄弟文魁」、「三藩總憲」:::之美譽,而特蒙皇帝改名賜為瓊林。至於古寧頭因生存條件嚴苛特殊,故代有武將出現,如北山的三級古蹟「振威第」,就是清嘉慶年間,官居廣東水師提督的李光顯故宅。在此時光背景下,古寧頭與瓊林自然是宗廟文化的勝地。
除了宗廟,居民乙還在古寧頭進行慈湖等周邊文化的調查,而且也很想把它訴諸文字;不過她嘆口氣道,畢竟自己不是在地人,何況軍方資料的取得,比登天還難,因此她常常有賴於金門的有心人士,任職於金門農工職校,同時也是葉君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他樣樣通,樣樣不精通。然而事實可不是這樣,他是一流的解說員,每次帶人到古寧頭去參觀,信手拈來都是故事,其中他最常讓學生實習導覽解說的地方,是雙鯉古地與水尾塔。
在未合圍之前,慈湖的前身就是雙鯉湖,但是與尋常不同的是,此地的潮差極大,足有五公尺之高,雖然它能帶來通航之利,但也可能帶來水災之患,因此古寧頭的人,在湖中選了一塊「出水蓮花」的寶地,建了一座關聖帝君廟,此廟村人也把祂稱為「雙鯉古地」。然而怪的是,無論潮水有多高漲洶湧,即使九月「漲九降」時,「雙鯉古地」依然隨著潮水自動升降,屹立於海中,令人嘖嘖稱奇而百思不解。
「雙鯉古地」,不僅是金門最古老的關聖帝廟,每年的端午節,祂還有獨樹一幟的習俗,就是南山、北山、林厝的居民,要隔著湖水互擲石頭,若有人受傷流血,以湖中烏泥塗身即可痊癒,雖然白日惡鬥,但是到了夜晚,三村之人必會攜酒互訪,以為盡歡。據說此習俗之由來,與關公顯聖有關;某年,有瘟神王船徘徊於雙鯉湖外,關公攔下問其有何貴事,瘟神支吾其詞,關公知其必有所圖,遂托夢給村民,謂關老爺要觀兵,請村民務必在端午時節,隔岸互擲石頭,遵者必獲庇佑。端午節那天,果然王船駛進雙鯉湖,卻見三村之人猛向船上亂擲石頭,瘟神見機不對,只好快速退出,古寧頭也因而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