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寧頭風雲

發布日期:
作者: 白棟樑。
點閱率:977
字型大小:

金門,她的開發甚早,大約在西元四世紀時,便有中原人士為躲避戰禍而登上此島。明朝,倭寇縱橫於海上,江夏侯周德興為固守海疆,於島上構築城池,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取名為「金門城」。

金門,東西長二十公里,南北最狹處只有三公里,由於二端寬中間呈狹窄,故形狀有如啞鈴或金錠,然而從空中鳥瞰,她卻更像一座漂浮在海中的綠洲。雖然面積小,只有區區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不過金門還是擁有三鎮二鄉,而其西面,除了烈嶼鄉(小金門)外,最接近大陸的,就是鼎鼎有名金寧鄉│古寧頭。

古寧頭的開發也是甚早,宋朝時期,便有歷任樞密使、參知政事的曾從龍者,遣其族眾來此開發,並攔海為田,當時是名為「古龍頭」,可是曾氏在金門的時日並非很長,其所闢的「埭田」後因波濤洶湧,毀於巨浪,其子孫不得不返回內地,此後古龍頭暫無人居。迨至明朝時期,燕王篡位,李庸抗節不屈而死,其族親怕被株連,紛紛南遷,部份避居古龍頭,為求安居樂業,永寧無事,遂將「古龍頭」改為「古寧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李氏族人登上古寧頭後,不敢與天爭地,再強行攔海為「埭田」,而改以因勢利導的方式,兼營農、鹽、漁三業;農則於高阜之處,整地種植雜糧;夏則以曬鹽為業;春秋之際,另以捕撈與養殖石蚵為生。所以今日的古寧頭尚留有此童諺:「日出食田坵,日赤食鹽坵,落雨食蚵都」。而這三業中,以石蚵的經營最成功,有一度時期,尚且是金門外銷大陸的名產。孰料如此平靜又樂天知命的地方,卻因一場政治恩怨與矛盾,而吹皺一池春水,甚且硬生生的被推上國際的舞台。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雖已退守台灣,可是大陸並未完全淪陷。該年的十月一日,中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其第三野戰軍隨即進奪浙江、福建沿海。十月十六日,共軍再度進逼廈門,但為守軍擊退,孰知才短兵相接,廈門的國軍卻於隔日匆匆退守金門,情勢因而急轉直下。

十月二十五日凌晨,共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動三百餘艘木船,準備在最狹窄的湖尾│嚨口間登陸,然後將金門一截為二。孰知人算不如天算,當天廈門灣竟然吹起東北季風,將共軍的大半刮至偏西的嚨口與古寧頭間,並旋遭金門守軍十二門57戰防砲、四門42重迫擊砲、一連75山砲的猛烈轟擊。

不過,共軍並不因此氣餒,仍以敢死隊炸毀國軍數個碉堡,且兵分二路衝向古寧頭的安歧、林厝、浦頭、北山一帶,進而威脅及金門中部的瓊林。無奈彼時國軍氣勢如虹,加上指揮得當,共軍各路的進展受挫,於凌晨三時開始節節敗退至古寧頭,並奪取北山一處洋樓,作為背水一戰的指揮部。

隔日,國軍以戰車、B24轟炸機、P47戰鬥機及海軍砲火進行圍剿,但共軍仍作困獸之鬥,與國軍掃蕩部隊進行白刃戰,且突圍至海岸,同時大陸亦有增援一個加強排於古寧頭登陸。不過終為國軍擊潰,至午後四時全數被肅清。

古寧頭大戰,中共全軍覆沒,陣亡人數高達1萬3000多人,被俘者7040人,其中有六名是團長級軍官,此戰是台海第一場戰役,而其慘烈的程度也震驚國際。每當想起此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金門人依然難掩驚懼之情;一位耆老說,由於戰事來得太突然,他們根本來不及逃生,只好栓起門戶,躲到床下去聽天由命;尤其進行至巷戰時,砲聲震得瓦石亂飛,子彈亂竄,追殺聲、哀號聲不絕於耳,整個古寧頭就像一個屠戮的鬼域。七十餘歲的李泰順說:

「十月二十六日的近午時刻,二名穿著草黃軍服的共軍突然撞進門來,挺著槍,叫我們煮飯給他們吃,那時我們那有米,我新婚的妻子只好煮了一鍋地瓜給他們吃,想不到的是,他們不但操福建話,而且叫我們一起吃。那天傍晚,戰事結束,我們才敢出門,在村角一堆的死屍中,我看到這二名年紀跟我差不多,渾身是彈孔的異鄉客,他們的血濺得到處都是,那股作嘔的腥味,至今難忘,真是可憐:::。」

然而在此次戰役中,死傷的豈止是共軍,整個古寧頭可以說是屍橫遍野,因此如何善後,反而成為戰後最棘手的問題;住在北山村入口的李增祥說,古寧國小的前面是一塊空曠地,那裡就不知死了多少人,由於國軍與共軍的制服差不多,埋屍隊在埋不勝埋下,乾脆將部份屍體,不分敵我、一股腦兒全丟進校前的二口井,其中一井,屍體居然高出井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