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風雲
年屆五十的李君說,八二三砲戰那年,他雖只有六歲,但已略懂人事;那一天,他坐在地瓜藤上,看著雙親在夕陽下,猶揮汗如雨,而那金黃的小地瓜,更是堆得東一簇西一堆。孰知在他百般無聊中,天邊忽然響起連串的悶雷,然後挾著「ㄔㄔㄔ」的撕裂聲直奔而來。這種不尋常的異像,不只驚得李美輪目瞪口呆,連他的雙親也丟下鋤頭嚇得不知所措。然而就在他們尚未回過神之際,身邊的泥土已開始翻滾;石塊、樹枝全迸到半空中。李老先生曾經歷過古寧頭大戰的洗禮,頓然了悟他最害怕的事終於再度發生了,於是一把拉起兒子與老婆,直往家中狂奔,打算即使要死,也務必死在家中。回到村中,古寧頭到處亂成一團,呼夫喚子的聲音不絕於耳。李先生點齊家人後,氣急敗壞的囑咐眾人,趕緊把衣物、棉被等蓬鬆物,全堆在床上,然後全家人抱成一團,躲到床下去忍受砲彈的肆虐。
根據統計,在這場台海衝突的四十七天中,金門共忍受了四十七萬九千五百五十四發砲彈,其中最可憐的是金門人,他們沒有碉堡可蔽體,甚至許多建材早就被國軍強行拆去作軍事工事或營房。更慘的是,他們不像軍人有食品補給,在挨不過饑餓的啃噬下,只好冒著粉身碎骨的危險去撿地瓜。但每當要生火煮食時,卻又招來更多不長眼的砲彈,許多人因此而致死傷。為了祈求戰事早日結束,金門人都會把難得熬成的地瓜粥先獻給神明。無奈上天已管不了窮兵黷武的人類,砲戰一天兇過一天,許多人只好放棄家園,紛紛逃到落彈較少的金城鎮去避難。
古寧頭,本來是金門最大的自然村,其古厝群堪稱金門的一大景觀,然而何其不幸的是,早期經歷了古寧頭大戰,如今又連遭砲火紋身,而且是落彈點最多的地方,古寧頭尚有何僥倖可言,到處屋倒牆傾、人死畜亡。一位曾在金門當過兵的人士說,民國五十七年,他駐守在古寧頭五公里外的頂堡,那時距八二三砲戰已過十載,可是他偶而到古寧頭去,舉目盡是斷垣殘璧,殘破依舊,淒涼得令人渾身不自在;尤其到了冬季東北季風吹起時,太陽一下山,家家戶戶便掩門閂戶,整個聚落好似荒疆孤城。
由於老是成為中共進犯的目標,國軍當局對古寧頭的防務自然是格外的小心,除了佈署重兵之外,也時時加強防禦工事,其中最令金門防衛司令部憂心的是雙鯉湖;此湖的面積極大,古寧頭的古厝群如北山、南山、林厝、西浦頭等,都是依湖而建。根據金門的專家,也就是今縣議會主秘李增德的調查報告,昔時金門與大陸通商頻繁的時候,大陸的單桅船只要趁著漲潮,便可從廈門、漳州直接揚帆進入雙鯉湖,最深可抵湖底的北山卸貨;那時金門最大的郊商「金源遠」號,就在北山的碼頭邊。換句話說,古寧頭是懸在雙鯉湖外的狹島,而雙鯉湖是包在古寧頭灣的內海,只要中共搶灘成功,控制住狹窄不及500公尺的咽喉處,共軍便可一夫當關,從雙鯉湖長驅直入,直搗金門的心臟地帶。
民國五十八年,國防部與金防部決議在雙鯉湖的入口加增一條長堤,以杜後患。當時駐守古寧頭的是長城部隊,其師部是設在頂堡與四七高地。長城部隊是赫赫有名的銳旅,當內戰方興未艾的時候,此師曾在萬里長城把共軍的主力,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而贏得美譽,由於本身也受創甚重,故來台後,政府將它重新整編為重裝師。
接獲軍令後的十二月一日,長城部隊開始動員兵力,閱四十餘日,才完成堤防的土方。豈料到了隔年的元月十九日要合圍時,所投下的土包,居然全被湍流沖走;當時的部隊長是吳鴻昇師長,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老兵趙策是該師的參三科中校首席參謀,他回憶道,合圍未成的數日後,老總統也接踵而至,他以為此趟前來,是要為該項破天荒的大工程驗收,豈知事與願違,而動起怒來,此舉不只令在場人士個個噤若寒蟬,連師長也觳觫不已。
二月十四日,吳鴻昇師長在破釜沈舟下,決定動員該師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八千人的雄兵,進行合圍的工程,此次總共使用填土麻包二十餘萬條,各型機具傾巢而出,歷經六小時前仆後繼之奮戰,終將五十餘公尺之濠溝確實封閉,其後更不斷加強堤防二側之厚被塊石,並另構溢洪道。此堤一完成,不但縮短金城與古寧頭的距離,也給了中共當頭棒喝,休想動古寧頭的念頭。落成之日,不只全軍歡聲雷動,老總統也在歡欣之餘,將雙鯉湖更名為慈湖,而那一道500公尺長堤,順理成章的被稱為慈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