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戰史館巡禮
四、烽火中的歲月:砲戰期間,金門百姓為了自保,利用砲火間隙,在自家附近挖土洞,後來政府才補助鋼筋、水泥,灌成堅固的防空洞。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四十四天的砲擊封鎖金門失敗後,中共改採心理作戰為主,每逢單號打砲宣彈,砲彈夾帶大量傳單散落金門各地,並配合心戰廣播喊話,企圖動搖我軍民意志,利用海漂夾帶大量日用品香煙、酒等,我軍亦在馬山、小金門湖井頭、龜山、大膽及古寧頭等地設置喊話站反制,並在山外光華園設置空飄站,藉氣球定時氣暴飄送大陸內陸地區文宣品及日用品,在小金門上林、貴山等地設置海漂站,藉海水潮流將文宣品及日用品漂流到大陸沿海地區,藉以關懷大陸同胞,並號召起義來歸。
五、震撼劇場:八二三戰史館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用電腦科技設計三分鐘的時間模擬砲戰實況的震撼劇場,讓遊客親自體驗當時砲戰時槍林彈雨、砲聲隆隆、火光熊熊、震耳欲聾、天崩地裂的景況,此劇場每半小時連續播放兩場,每場限制二十人,提供遊客體驗砲戰實況,美中不足的是體驗的遊客太多,機器使用頻繁,造成機械故障,目前尚未修復。另有三分鐘互動式電腦砲擊遊戲,體驗一○五、一五五榴彈砲及八吋榴彈砲對陸地、海上目標,如何鎖定目標,調整方向,發射砲彈等在砲火下進行戰鬥的過程。
六、砲戰延續: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共與美國宣佈建立外交關係,中共隨即宣佈停止單號砲擊金門的行動,從民國四十七年至六十七年,持續二十年的單打雙不打,總計砲擊了九十七萬餘發砲宣彈,這段時間金門的戰備工事已全面地下化,更擴至民間的戰鬥村亦同時地下化,現在已開放參觀的有瓊林戰鬥村及盤山戰鬥村地下坑道。金門自衛隊男、女生年滿十六歲即納入編隊集訓,每年參與金門防衛部實兵演習,並編組男、女自衛隊赴台參加國慶閱兵,博得好彩,用砲彈片製成的金門「菜刀」,鋒利無比,堅固耐用,成為金門的主要特產,早期金門人赴台灣,要事先申請返往許可證經過重重的查核,才能成行,在金門消費要使用印有「限金門地區通用」的紙幣,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等,至民國七十七年戒嚴令解除後,才全面取消限制。
七、作戰功勳:砲戰功勳部隊計有陸軍第九師,師長郝柏村將軍,當時駐守小金門,承受最大的砲彈數。空軍第五聯隊,F-86軍刀機取得台海空優。海軍沱江艦,掩護運補船隊。海軍陸戰隊兩棲登陸戰車營,擔任機動運補成功。獲總統頒贈榮譽虎旗,此榮譽旗是由中華婦聯會總統夫人親自刺繡。
八、走過歷史的記憶:曾經來過金門服役的官兵,他們駐守金門期間流血流汗,打坑道、建碉堡、開馬路、種樹造林、挖湖等,當他們退伍後返回台灣,有朝一日再舊地重遊,回想起在金門那一段軍民同甘共苦的日子裡,是充滿溫馨的回憶,曾經在水頭大方理髮廳理頭髮,東林龍陵浴室洗澡,軍服拿到頂堡送洗,服役期間表現優良到成功官兵休假中心渡假,軍旅生活可以隨著部隊的移防而到處走透透,與大膽「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心戰牆合影留念,到料羅灣看夕陽,漫步新頭海灘,回憶當時在砲火下搶灘的種種,去獅山砲陣地看官兵出砲操,唱九條好漢在一班的雄壯軍歌並精神抖擻,登太武山在「毋忘在莒」勒石前拍照。這是金門的地標,代表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金門精神,隨著時代的演進,部隊生活設施也逐漸改善。基層連隊建中山室,師級建有文康中心,提供官兵休閒娛樂的地方。
九、陽光咖啡廳:利用戰史館內部中央天井空間,加蓋透明壓克力板,在牆壁上彩繪藍天、白雲、綠地、椰樹等美化成陽光咖啡廳,享受不一樣的自然彩光,極品義大利咖啡、美味鬆餅,還可欣賞「金門印象」電視導覽。
戰史館外部地面也整修完畢煥然一新,兩側停放當年陸、海、空三軍作戰殲敵的武器,有陸軍一五五榴彈砲、戰車、海軍陸戰隊兩棲登陸戰車、空軍F八六軍刀機,戰史館正面牆壁刻有五百八十七位戰役陣亡烈士姓名,提供遊客拍照留念,但要注意階梯,不要攀爬,以防意外受傷。個人有幸參加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接受解說志工培訓,感謝國家公園安排到八二三戰史館服勤,學習成長,並自娛娛人的機會。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