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北海書簡

發布日期:
作者: 終南山。
點閱率:727

海若君:

早上到淡水鎮圖書館,辦了借書證之後,才發現無書可借。一個人閒來無事,晃晃悠悠,透著無聊,我現在幾乎快變成一個沒用的人了,但是又不甘心,可是又無能為力,這個社會好像開始離我很遠了。

我又看到王永慶的新聞,他主張「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王老真是不識時務,不怕被人罵得臭頭。

不曉得甚麼時候開始,一個中國就成為禁忌,反正一般老百姓也不懂,政治人物說往東就往東,說往西就跟著往西,等到社會風氣形成了,眾口鑠金,就很難改變了。

今天的一個中國,就像明鄭時代的薙髮一樣,看得非常嚴重。當年明鄭與滿清政府談判,什麼問題都好說,就是薙髮沒得商量,所以經過幾次談判都沒有成功。

那時的人認為薙了髮,就屈服了,就成為臣虜,變成夷狄之族;因此,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絕不薙髮,堅拒左衽。

現在看起來,套句阿扁的話說:「有那麼嚴重嘛!」當前的一個中國,就像明鄭的薙髮一樣,無限上綱。我們今日看明鄭堅抗薙髮,覺得小題大作,有些可笑,說不定三百年後看我們今天這一段歷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為什麼呢?康熙大帝的電視劇演得鬧烘烘的,小說也很暢銷,康雍乾一百多年的盛世,開創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局面,讓人津津樂道,相形之下,明鄭的格局就顯得小了,要不是海峽兩岸今日的局面,鄭成功的歷史地位還不會那麼突出。

但是歷史到底站在誰的那一邊呢?

以前台灣經濟繁榮,政治穩定,老百姓豐衣足食,大家對台灣的信心多一些;現在政局混亂,經濟下滑,失業率攀升,而大陸經濟的發展又在勢頭上,台灣漸漸失去傲人的優勢,大家對它的信心少了些。

如果台灣的經濟起不來,民眾發現民主不能當飯吃,不得不移民大陸,尋求一線生機,豈不成為弔詭的反諷。

這,難道不可能嗎?

大陸經濟發展,很多人都看好,讓我有一點害怕。2001年十月我搭火車從加拿大西部到東部旅行,中途停車休息,有一個年輕人要買潛艇堡,用生硬的國語問我,我不知他是何許人,只覺得口音有些奇怪,也沒放在心上。

我們都玩了二十幾天,無巧不巧,回程時又在同一班火車遇上,一回生二回熟,就跟他搭訕,原來他是韓國人,姓鄭,隻身到溫哥華讀高中,趁著放假自個兒出來旅行,高中畢業之後準備到大陸讀大學。他看好大陸將來的經濟發展。

海若兄,我們留了一個網址給他,一直等不到聯絡,此事也就漸漸淡了。無巧不成書,我們樓下不久也搬來一戶韓國人,一個爸爸帶一對兒女到加拿大讀高中,他鄉相見,自是有緣,我們就請他喝茶、聊天,他也姓李。我問他有沒有辦移民,他說太太不喜歡,他只帶兒女到加拿大讀高中,然後再送到大陸讀大學,他說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將來不得了。

韓國人多看好大陸的經濟前景,已經開始佈局了,不僅學英文,也學中文。台灣人先天上佔有優勢,只要把英文學好,不必像韓國人那麼辛苦,可是還是有許多學子沒把英文學好,還沒體察全球化競爭的趨勢。

兒子說:「台灣許多學生只把眼光擺在台灣,當台灣沒有發展,他們也就沒有發展。」他出國不到一年就有這種看法,我覺的很不錯,幾乎要把它當成名言。

打開報紙,每天只看到那些鬥來鬥去、爭權奪利的新聞,看不到政治人物宏觀的視野與格局,學生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那裡知道外面的天地已經變成甚麼樣子,將來怎麼跟人家競爭,我看到鄰國那麼有心,不免心懷惴惴焉。

海若兄,國家發展靠經濟,民以食為先,先填飽肚子再說。台灣已經民主化,民主假如不能帶來更進步,品質更提昇,那麼民主到底又有何用?假如民主變成紛擾不安,政治人物只求一己之私,而以百姓為芻狗,那麼民主又有甚麼價值?海若兄,您久隨達人莊周遊,智若淵海,必將有以告我,希望得便來信一知,在此耑佇。

謹此  祈頌海安

終南山敬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