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最後的虎罾網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國龍。
點閱率:1,368

金門四周環海,澳深灘淺,藻貝魚蝦豐富,最適宜發展漁業,但因濱海居民,在種田之餘,僅靠舊有的網罟漁具,技術保守,故漁獲量特別少,村莊的農民們只將漁業當作副業,耕耘種植的農活,才是他們生活的主流,常聽得俗話說:「檢柴ㄊㄤ燒火,討海ㄊㄤ配糜」(ㄊㄤ,閩南話),可見下海漁撈,只是要捉些佐餐(配粥)的海產而已,但在抗戰之前,有專職的外來人士抵達浯島捕撈,金門縣志有載:「蜑戶釣船常寄椗金門下巿港內,檣桅如織,夕陽簫鼓,漁火滿江,蔚為奇觀」可惜沒有記載另一批寄居在前水頭的漁民。
在抗戰以前及34年日本投降後,大陸石碼一帶的虎網(虎網,類似臺灣的定置網)漁民,每年的秋季之後,都會集結二三十對的漁船到前水頭外海,在金龜尾附近海面張網捕魚,因為這個緣故,前水頭的居民,也把這一帶的海灘,稱為「虎罾灣」,位於現在塔山電廠金龜尾往南的海岸,大隙的旁邊。由於附近有一大片的竹林,有一部分漁民就地取材搭建竹製帳篷,暫時居臨住在沙灘上,而且攜帶女眷孩童同住,不像蜑戶住於船舶。所捕的漁獲大部份由他們自己的船隻運銷廈門巿,一直住到夏季南風強時才回石碼內港捕魚,有如候鳥那樣,定時到虎罾灣棲息,簡稱虎網。由於內地的生活習慣、服飾穿戴都和本島不同,難免引起時大家的好奇心,從正月到踏青期間,島上居民、村落歸僑、島外來賓莫不爭先恐後到前水頭來,一則登茅山塔峰觀看風景,二則參觀虎網婆的海邊家庭生活,三則汲取將軍泉水泡茶,人潮絡繹於途。(附註:將軍泉為金門名泉,明末先賢盧若騰自留庵步行四華里汲水供泡茶用。胡璉將軍住前水頭甚至在太武山時均汲取此泉作為日常飲用。)
根據金門縣志統計,本縣抗戰前漁戶有大小漁船423艘,34年勝利,則僅存226艘。讓人想不透的是蜑戶和虎網長期駐紮在金門捕魚的狀況,已經行之有年,這些漁戶們難道沒有想在漁業技術上見賢思齊嗎?有的,前水頭就有這種「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人才,這些人就是最後一批用虎罾網捕魚的漁民。我們從居民的信仰,也可以看出前水頭的漁業很發達的證據,在金門各村落,通常一座廟奉祀的神明,除了中央的主神外,左右兩旁就是龍邊的註生娘娘和虎邊的福德正神了!而前水頭後界這座角頭廟則是以土地公和廠官爺作為陪祀神,廠官爺就是造船之神,沒有成群的漁民,眾多的船隻,廠官爺要保佑誰?可見在居民的眼中,造船捕魚比增加人口還重要。前水頭也不愧是漁業發達的村里,55年還有民眾請來夏墅(即下巿)師傅,在惠德宮的廟前廣場造船,56年完成,由外省籍鄭源福主持經營,雇用古崗船員四人捕鰣魚,卻在海上和其他漁船換取鯊魚,一隻鰣魚抵100斤鯊魚。(附註:鯊魚是一種很普通的魚肉,而鰣魚是餐廳高檔食材,加佐料用網紗油包裹清蒸,魚麟特別美味)。
小小的一個農村,是誰有這種經濟實力來經營虎網呢?原來是鄭天富、黃恒圖、蔡媽願、黃烏論四人共同出資整備,讓我先作一個簡單的背景介紹:其中鄭天富出資500美金,因為他的老弟在南洋開設輪船公司;黃恒圖則是殷實商人,他的夥計是後來統一食品金門總代理的許董;蔡媽願是蔡開勝的孫子,蔡開勝蔡開國兄弟洋樓則是前水頭木雕石雕最美麗的洋樓,經濟實力不容小覷;黃烏論則是剛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在南洋娶安溪籍妻子,奉母命帶錢返鄉蓋房子,口袋也不會太淺。由於虎罾垵的魚群是跟隨潮水而入的,他們總不能也在那兒捕魚吧,於是他們的虎罾網,選擇在滬仔頭海域布網開張,滬仔頭海域是從金鯨坑道到吳稚暉之間的海面,介於內海、外海之間,區域更廣闊,然而時間己經來到民國36年夏天了!
可惜新設置的虎罾網只歷經二年的美好時光,三十八年的漁季,已經有太多的部隊撒退到金門了,眾多的散兵游勇,來自大江南北,局勢混亂異常,讓老人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不知那一省的腔調把金門的門讀作梅(閩南語)的,聽說這兒地名金門,直覺以為的門是金做的,在木門上慢慢的敲了好一陣子,結果大失所望。四位股東集資購置了5艘船3張網,結果網被分割,當成草蓆睡覺。軍心不穩,思鄉的軍人半夜當逃兵,三艘船被當作偷渡回大陸的交通工具,僅剩的二艘船趕緊拉到北山墓口前面,鹼水草海域(現在的海巡安檢所前方)擱置,魚沒死網卻破得「寸草不留」,出海也不像承平時代那樣方便,最後把二艘船在放港仔尾(金水溪出海口)附近任其腐朽,前水頭虎罾網捕魚的時期也到此結束,僅留的遺跡,就是後來修繕蔡開勝、蔡開國護龍樓的時候,工人在樓上發現了一塊大帆布。
四人拆夥後,鄭天富、黃恒圖、蔡媽願三人還是留在金門,在此暫且按下不表,只談一談再回南洋的黃烏論。黃烏論本來住前水頭惠德宮旁,老家還有一棟舊房子,在南洋已經娶了安溪籍的髮妻,這一次回故鄉是奉了母親的命令,帶錢返鄉蓋房子,家鄉最親的宗親就數家父了,他們的烈祖父是同一人,祖父和父親在前水頭是著名的「大作穡」,民國32年的時候也蓋了一間一落二櫸頭的新房子,尤其在抗戰期間,確實要省吃儉用、吃苦當吃補才有辦法。黃烏論回鄉是帶了不少錢,到了廈門住宿,結果惑於溫柔鄉,娶了個風塵女子,後來生了個女兒。回前水頭後見到虎網商機無限?又投資了一筆錢,幾年以後,清點一下手頭餘款,房子也蓋不成了,只好將新蓋的我家拍幾張照片,寄回南洋交差,說是他蓋的新厝。我讀小學時,還看到一張「貴婦」的照片,家父說那個人就是烏論伯母,圓圓的臉龐,深邃的五官,裝扮貴氣,體態豐腴,在當年普遍營養不良的歲月,伯母一定是眾人心目中的美人了!難怪烏論伯父受困在這一關。從回故里要蓋房子,設置虎罾網捕魚,娶妻生女兒,折騰了好幾年,眼見抓不成魚,沒有固定收入,早晚坐吃山空,不如折返南洋大本營再作打算,離開數年,也不清楚老巢目前的狀況,時局也越來越亂,最後一家三口在古寧頭開戰的當天晚上,連夜潛返臺灣,再搭船隻回南洋,原來伯母原本是風塵女子,交遊廣闊,最重要的是懂得講國語,趁著兵荒馬亂之際,剛好是魚目混珠的最佳機會。其後輾轉得知,伯父的貿易事業又東山再起了,他是我們家族最後一個離開唐山的,歷經許多波折,終於定居馬來西亞,為黃家在海外存下另一族血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