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獅爺與我
我是金門人,所以從小就知道風獅爺,在這個土地上,有著各種造型不同的風獅爺,有仰天長嘯的,瞪著大眼睛的,還有張著嘴,好像在笑的風獅爺,在我住的地方,跑過幾個田陌,就可以看到一個風獅爺,祂是用磚泥塑造成的,用後腳站立,兩隻前臂向前,我喜歡摸摸祂的手,好像友好地握手一般。過去,我和幾個兒時玩伴,經常約在風獅爺附近的草地上玩,總是說:「到獅爺那裡去。」大家就曉得了,那時候的孩子喜歡在空地上追逐,在藍天下歡笑,往往要把全身玩得髒兮兮,回家給媽媽念才甘願,即使如此,還是每天要重複一次,想起來,真是快樂的時光。感覺上,風獅爺就像一個大人,在旁邊笑咪咪地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我們也都喜歡祂,一次,一個玩伴在路上撿了一個斗笠,我們幾個商量把它戴在風獅爺的頭上,因為金門雖然少雨,但是日頭卻是赤炎炎,於是我揹著一個朋友,由他將斗笠給戴上去,那樣子有些滑稽,我們都笑了。
到台灣讀書,才知道風獅爺是家鄉的特色,其他地方並不常見,那時台灣人來金門觀光的不多,加上對各地的民俗文化報導不夠,與大學同學談到風獅爺,他們都一頭霧水,經過一番形容,他們又往往誤以為是廟前的石獅子,其實石獅子金門也有,也許是因為童年的記憶吧,我還是更喜歡風獅爺。隻身在外,其中難免夾雜了鄉愁。放假時回到金門,我特地來到風獅爺面前,拿了筆與紙,要好好地觀察與描繪,將祂的樣子紀錄下來,也永遠銘刻在我心裏。幸好我是學美術的,所以描繪能力還不壞,至今祂的肖像,還被我完善地收藏著,那時已有歲月損傷的痕跡,前幾天我又去看,似乎更嚴重了,然而祂仍繼續挺立在那裡,就像一個堅守崗位的長者。我坐在祂旁邊,看看這附近,由於新建了住宅,玩耍的空地縮小了,泥土地鋪上了水泥,雖然好走多了,可是小朋友卻不來玩了,或許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活動空間吧,一代一代畢竟不同了,只有風一樣呼呼地吹。風獅爺在這裡見到一切,也應該會有感觸吧。
根據許如中先生主編的︽新金門志︾,在人民志第四篇的宗教及民間信仰項下記:「風獅:浯地苦風,村落當風處,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狻猊張口人立狀,云可檔風。」可見最初風獅爺的功能,就是用來鎮住強風的,可是除此以外,祂還有驅邪伏魔的功效,是民間的保護神,可分為兩種:一種放在屋頂上,是保護住家的,另一種放在村落附近地面,防護的範圍是整個村落,我常去找的那一座風獅爺,就是設置來保護村子的。最近金門文化中心在舉辦︿陳添財古文物收藏展﹀,所展的多是陶瓷製的盤子、甕等器物,少數是神像,其中有兩座風獅爺,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一座是「四面風獅」,就像四面佛一般,前後左右都有一面,右手高舉,分隔了四張面孔,左手放在膝上蹲坐,粗眉大眼,張口露出尖牙,胸前有一個鈴鐺,看說明牌是清末民初的作品,有鎮風避邪的功能,由於我沒見過四面的風獅爺,覺得很稀奇,當場拿了紙筆畫了一張速寫。另一座是「騎獅風神」,製作於明代,是屋脊上的守護神,由於獅子上面有一個神騎著牠,所以也與一般的風獅爺不大一樣。
這些年來,隨著對鄉土文化的重視,風獅爺作為金門的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廣被社會大眾所熟知。我看到許多來自外地的觀光客,喜歡買回去當作紀念,商店推出各種尺寸大小,不同材質的風獅爺,有石製、玉製、木頭材質的等等,有的彩繪得非常華麗,模樣也更豐富了。風獅爺的功能也多樣化了,有拿著金元寶與錢幣的,顯然被認為有招來財運的作用,還有抱著吉祥話的,則有帶來福氣的意思。我想,風獅爺或許將以新的面貌,在生活中陪伴著我們,同時也在不同人的經歷中,留下各種美好的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