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火餘生錄》烽火歷險記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國軍退守金門,當時民生凋敝,尤以僑匯為生的鄉民,頓失經濟來源,生活窘困可想而知,變賣家產成為生存的唯一途徑,除了金、銀首飾一些值錢的外,幾凡家具如桌、椅、樓層板、門板等可卸下的東西,不是變賣就是被國軍強制徵收或劈為柴火,甚至將整棟房子建材拆下賣掉的也有,為了防止護龍這些沒有人住的房間門板被竊走,因此這些門板全被卸下來,儲藏在後落左側曾祖母臥房的床舖後面,四十三年九三炮戰,就在原處兩側放二排大汽油桶,然後將一扇扇的門板橫疊上去,上面再堆積沙袋,形成一個簡單的避難所。
四十九年六月十七日晚,當人們正沈睡在香甜的美夢中,被一連串的炮聲驚醒,呼嘯而過的炮聲劃破了沈寂的夜空,此起彼落的爆炸聲響徹雲霄,父親慌忙的把被炮聲驚醒的我和二妹從前房帶出來,他右手抱著二妹、左手牽著我,佇立在前廳靠天井的簷廊下,只見一道道像流星般的亮光在天井的上空交錯的飛舞著,而耳朵聽到的是忽遠忽近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掉落在屋頂上劈哩叭啦的炮片聲,一直等不到一個個隙衝過天井,只好冒著猛烈的砲火衝向後落曾祖母的臥房,我們就躲在曾祖母床後的克難掩體,除了父親,我和二妹外,還有屋前的鄰居嬸婆祖和她的孫女以及叔公、嬸婆等。雖然這麼多人擠在約三平方公尺左右而高約一公尺的狹小空間,無法站立只能蹲或坐,但每人並不抱怨,大家都屏氣凝神的傾聽屋外的砲聲,口中不斷的祈禱並默念著阿彌陀佛,祈求上蒼保佑,希望這些砲彈落到空曠無人的地方。炮聲終於停了,大家總算有了喘息的機會,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睡覺,當雙眼疲憊的睜不開來,正逐漸的進入夢鄉時,又被另一波炮聲所驚醒,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疲勞轟炸,讓生活在前線的軍民同胞飽受驚嚇,徹夜難眠。這就是共產黨歡迎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所放的大禮炮伎倆。
第三回炮擊時,嬸婆祖及其孫女已跑到別的處所躲避,只剩下爸爸、二妹和我以及叔公、嬸婆和小嬰兒,在那尚未供電的年代,除了城區有小型電廠供電外,每晚約只供電到十點,其他鄉下都是黑壓壓的一片,伸手不見五指。一般家庭的照明設備大部分都是煤油燈,或蠟燭。爸爸點燃一支蠟燭放在中間,大家圍繞著蠟燭坐著,形成一個U字型,面向外面,也就是曾祖母睡的床後板,微弱的燭火照在每個人的臉上,只見小孩們嚇得噤若寒蟬,而大人們卻滿臉的憂容,正盤算著未來的日子怎麼過。突然「轟隆」一陣巨大的爆炸聲震得耳膜嗡嗡作響,眼前一陣暈眩,霎時一片漆黑,整棟房子搖搖晃晃,只見煙霧迷漫,整個腦海一片空白,等大家回過神來,煙霧慢慢散了,看到原來從裡面栓著的兩扇房門,被震倒在曾祖母的床沿,還好曾祖母毫髮未傷,只是驚嚇得說不出話來。就在同時只聽到爸爸叫了一聲「啊呀!害啦!我受傷了。」原來爸爸的手臂被炮片射中了,二妹的手臂也掛了彩,但是二妹非常的勇敢,並沒有哭叫,又見到對面的廂房被炸毀了,有一甕的汽油,熊熊的烈火,正從甕口不斷的竄出,把整棟屋子照得滿室通明,只見到處都是斷垣殘壁,滿屋子的破磚殘瓦,父親顧不了自身的安全,趕緊抱著一床的棉被,將正在燃燒中的大火給滅熄,然後回到房內背著行動不便的曾祖母帶著我和二妹冒著熾烈的炮火,穿過簷廊跑到護龍後面。護龍後門就有一座九三砲戰時請人構築的防空洞,每當雨季來臨洞中積滿了雨水,甚至有些把不用的垃圾往裡面丟,形成一洞的污水,但是為了保命也只好往裡面躲,然後從一個出口逃往後厝的側門,再冒著緊追不捨的砲聲,衝向東北五十公尺外有海軍陸戰隊駐守的防空洞。這時由海軍陸戰隊聯絡救護車將爸爸和二妹送往東沙軍醫院,總算結束了一場烽火驚魂記。
附記:
曾祖母(蔡開盛夫人蔡清竹之母親,蔡夫人不願在印尼生活,清竹又忙於生意無法返家照顧母親,三十六年只好帶著長子媽愿返鄉成親,並留下媽愿在家鄉照顧其母。)
害啦!(閩南語用詞也就是糟了的意思)
後厝(我家後面的另一棟房子)
嬸婆祖(曾叔祖母)
叔公(叔祖父)
嬸婆(叔祖母)
此時三妹、四妹和二弟都隨母親回娘家否則後果真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