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懷想曲》響在田野的笛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春天的溫暖節氣,讓大地萬物吐露芬芳,處處綠意、處處生機!生命在大地的懷抱快樂的孕育,經過一個冬天的蓄積,萬物彷彿蘊藏了無限的能量,要在春天的季節裡展現。
如果,你有機會到郊外踏青,便會發現,生命是多麼的神奇,枝頭上芽尖初露,在清新的空氣裡沈醉。
春天的金門,原野裡可以清楚的聽到:「咕咕!咕咕!」據賞鳥經驗豐富的鳥友說,這是戴勝鳥求偶的叫聲,這個季節是鳥兒繁殖的季節,鳥兒嘹亮的叫聲,是吸引異性的最佳利器哩!
田裡面是麥子抽出飽滿的穗,在風中搖曳,這時我就想起清明節快到了,記憶中有很多清明節的想念和回憶!
記得以前和老爸還有姐妹一家人去掃墓的童年回憶,那時我們家的田裡或附近的山上就有墓可以掃,我娘家住金門金城北門,記得那些祖墳都在現在金城鎮公所後的山上,那時那個季節山上的路邊有很多「虎莓剌」或叫「紅莓梢」,果實紅色的,吃起來甜中帶些微的酸味,四、五○年代,金門的環境貧瘠,所以我們小時候根本不可能有水果吃,因此清明節紅莓梢是我們最高級的水果,可以解解饞,不過那紅莓梢多刺,吃的時候要很小心,才不會被刺刺傷,我從小眼力很好,常常可以搶先發現甜美的紅莓果,採得滿懷裡都是,現在想起還忍不住流口水哩!田邊還有一種豆莢可以採來製成宛如笛子一般的樂器,吹起來聲音特別的清脆悅耳,採時要挑那豆莢特別飽滿的,用力把豆莢擠開,再將裡面的小豆子取出,然後把尖端的那一頭,用手擰掉一小截,約四分之一,再放在嘴裡,上下唇頷住,擰過的那一頭放嘴唇外,再輕輕的吹,就可以吹出清脆的樂音,如果再有音樂天份的孩子,還常常可以吹成調,或吹成曲子,響在山野間,真是叫人沈醉不已!我們常和別家掃墓的孩童一起較勁,山野間成了孩子們最快樂的舞台!
再走著農家的麥田綠油油的在風中,唱著另一首輕歌,我記得老爸好像是麥笛高手,他總是摘下一小把麥稈,聽說這也是金門掃墓的風俗哩!回來老爸就會展現他超人的技術,他把麥稈取來,將那最肥壯的一節留下來,再用小刀劃一刀,有一點像一般用的笛子一般,一定要有孔,聲音才會出來,只見老爸把麥稈橫放在嘴邊,輕輕的吹著,那悠揚的笛聲就在我家的古厝飄起,我們姐妹便會吵著老爸指導我們,只是我似乎特別的笨拙,總是挫敗,但那豆莢製成的豆笛,我才是高手,今年二月二十八日金門國家公園辦活動,我們在農試所,我高興的見到豆笛的植物,長滿豆莢,手癢的摘了幾個豆莢,現場就做了起來,後來還帶回金城的家,外甥的雙胞胎男孩,才唸幼稚園,可是天資機敏,看我指導他們如何吹,一回吹不響,二回就笛音清脆,我們一老二小就笛音中交流,沒有了代溝,而且覺得童年的日子好像可以薪傳了。
多年前,當我懷老三時,那一年的清明節,我正挺著大肚子,心想今年可能不適合去掃墓,那時我和乾姐一家一起住,民俗經驗豐富的乾姐看著懷孕的我說:『踏青才會生好生(兒子),所以妳今年更要去掃墓!』,那時我已一連生了兩個女兒,正盼望有個兒子,那時超音波掃描還沒有這樣流行,所以即使快臨盆,我仍不知自己懷的是男是女哩!不過,說也奇怪,清明節後,那個月底我生產,果然如願生了個兒子,所以,我就姑且信之,和大家一起分享金門清明節「踏青生好生」的風俗吧!
清明節去掃墓,都要帶五顏六色的墓紙去掛,據傳統習俗說清明節前後十天都是掃墓的日子,掃好了,還要把墓紙帶幾張回來,掛在自家庭院的花樹上;還要蒸製「發粿」,代表子孫才會發達,才會有出息。
以前金門尚未設公墓,墓都葬在田裡,或田邊,所以去掃墓都要帶鋤頭、鐮刀,要把被叢草包圍的墓地整理好,還要帶紅色的油漆,把墓碑上的字再重新描過,讓祖先住得好一些,也能感受到子孫的心意。
結婚後,有一年先生帶著我們一家大小參加瓊林宗族的清明掃墓,在太武山上的五世祖「靜山公」墳前掃墓,大家掃完墓就在那附近用餐,整個大家族都集結在一起,可以凝聚宗族的力量,也可以讓子孫明白祖先的開基經過,慎終追遠,綿遠流長的傳承。
清明節的「擦餅」是過節的應景菜肴,我以前喜歡看母親繁瑣而仔細的準備著一樣又一樣的蔬菜,要先採購,再清洗,再細切,還要一道一道的入鼎炒好,我常喜歡欣賞那色彩豐富的菜蔬,以及香味撲鼻的醉人,最引人垂涎的是祭拜之後,所有的菜肴都混在一起入鼎,呈現出迷人的風味,我們家有好幾張嘴巴是愛上「擦餅」,大姐一家那幾位外甥是最著迷的,常常吃得不知到叫飽,而么妹卻是只對「擦餅皮」情有獨鍾,她可以裡面不要有什麼內容,只要「清吃」,吃那「擦餅皮」的特有口感,就讓她神魂顛倒哩!
每逢佳節倍思親,今(九十三)年的清明節快到了,最近有機會到野外,今年的麥子長得特別的好,看到田裡飽滿的麥穗,我就想起老爸的「麥笛」,好像田野間仍聽得見那悠揚的笛聲,市街裡「擦餅皮」的香味,讓我想著母親拿手的擦餅菜,齒頰留香的歲月,仍在記憶中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