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幸福的第二春
父親投身軍旅生涯二十餘年,毅然退伍後開始學習種植香蕉、蔬果、玉米等,自力種植是為了家人能夠安心食用,若有生產過剩的作物便秤斤販賣以換取成本,著實用心良苦。
以香蕉為例,葉大根淺,土壤需有適當水分方能滿足生長,卻又忌積水及地下水位過高。緣此,必須要做到乾旱時不缺水,雨水季節不積水,才能有味美價廉的產物。
「價格高擔心,害怕宵小盜採;價格低煩心,害怕入不敷出」為產地農民普遍的心聲,從家裡種植香蕉開始,只要遇上颱風季節,香蕉樹們就必須自求多福,幾天下來,一陣陣不定向的狂風亂颳,果樹不是東倒就是西歪,颱風過後若仍屹立不搖,當年就是收成的大契機。
爰此,每逢採收季節,最常聽到父親說:「怎麼辦?香蕉樹都倒了,今年很難收成」抑或「最近蕉價飆升,晚上要到田裡留守,以免被偷割」,可見看天吃飯的契作,多少都帶有點運氣成分。
退休前父親曾於地區農會肥料倉庫服務,深知農藥對人體的壞處,「有機農作」更為父親近年來的堅持與理想,初始實作屢遭他人非議與無端訕笑,但信念終究戰勝了誤解,搭上健康飲食的潮流,運用有機農法推廣,創造出無毒的生物循環,兼顧優化自然景觀,促使大地四時更替,得以稍加喘息,以致生生不息。
近年來,講求「有機栽種」與「科技化農業」實為我國發展主軸,強調與大地的連結和回饋,避免耗盡資源、竭澤而漁,藉由開發太陽能發電等施作綠能永續,運用漁電共生概念,在有限資源的框架下做無限的循環利用,以往既有印象中的拋棄物,比如魚鱗、蕉皮、蚵殼等,得以回收萃取其精華元素,從事美研養生事業,甚至比原有產物更為增色加值,也展現我國人文薈萃的一面。
自古以來,「以農立國」的核心價值深植人心,辛勤農作不啻是以最謙卑的態度接近大地,透過紮實的耕耘與點滴的累積而有豐收的農穫,欣喜之情著實無以復加。
此外,父親為了全家人的健康飲食,踏上有機耕作的艱難道路,不免孤獨辛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又復始,父親甘之如飴,看到作物如期茁壯,多了份無比的成就感,但更多的是增益家人健康的展望,賡續也開啟了幸福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