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所知道的前水頭舊地名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國龍。
點閱率:1,486

之前寫了一篇「前水頭海岸地名的由來與景觀」,把靠海地區的地名和景物詳加介紹,外圍大家都明瞭了,那村落內外及鄰近地方的名稱又是什麼呢?如果沒辦法做一個完整的探究,那豈不是事情做半套為德不卒。但是我比較偏向於從舊地名出發,因為舊地名是一種泛稱,而後人為了「新事物」的需要,重新命名或將一地分區稱呼,合乎情理,但有時碰到事過境遷,這個名字反而是多餘的,舉例來說,現在四海飯店一帶以前叫做「中山仔」,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在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應該稱為「山中仔」才對,因為當地位置高度剛好在山的中間。水頭碼頭人貨進出繁榮時期,這裏設了一個「檢查站」,後來大家都叫檢查站,小時候還看到一大片的水泥地板,直到蓋了飯店才讓遺跡消失,過幾年再提到檢查站,可能沒有一個人知道指的是那兒。
又如「蘆竹腳」,位於四海飯店過馬路對面,在這裡我也有一塊地,這個名字的起源,應該和「蘆竹」有關,而且蘆竹是父親過世喪禮中砍來做哭喪棒用,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又很普通的植物,蘆竹腳這個「腳」字,顯示這兒的蘆竹非常茂盛且是一大群,這一塊地是位於它們的腳下。但現在這兒連一枝蘆竹也沒有,再叫蘆竹腳,如果不會感覺很奇怪,也要花時間解釋個老半天呢,有人一定會問,那這裡的地名呢?還是回歸到原來的泛稱(舊地名)--前宅。這是我一再強調且研究舊地名的原因。
下面僅就個人所知道的舊地名條列敘述如下,歡迎補充指正:
獅山鳥仔石--金水黃氏小宗宗祠所奉祀的開基祖光敏公,字思潔,妣水頭陳氏,合葬獅山鳥仔石,後人稱此地為目賊吐煙(即地形像烏賊行進時口吐黑煙一樣),以南飛碇嶼為案(即墓的南方遙遙的望見飛碇嶼)。
煙墩坪--清朝雍正年間,地在原國軍塔山觀測所下方,設置煙墩三座,大炮六位,配屬金龜尾炮臺汛,有外委一員,配兵三十七名,故名煙墩坪,此煙墩的主要作用在於遇有狀況,能向廈門方面示警。
滬仔頭--以前的人捕魚,先築堤將水流堵住,再把有魚一方的水抽乾,水乾則魚現。村民都用圓形木桶「滬乾」(如把水刨掉一般)。而從稚暉亭到金鯨坑道口的海域,形狀有如可滬水的半圓桶形,故稱滬仔頭,也稱作內海,和門仔流以西的外海有所區分。
西山--在族譜裏,前山、後山,其至西山、本山,所代表的不是專有名詞,而是在村莊的某個方向,一座甚至多座山的「泛稱」。水頭以前所稱的西山,就是現在的塔山,這倒是非常合理,因為它確實是村莊最西邊的一座山。但如同我所講的,泛稱的範圍太大,較不精確,例如我所知道的黃氏小宗北山墓,位於還不到海巡營區的「平地」,族譜卻寫「西山之陰」,這個山的面積也未免太大了一些。
牛眠--牛眠,是塔山一處小地名,因其地形如牛隻在睡眠,故名。地在如今的萬善宮附近,後來因為部隊炸山取石,風水寶地破壞無遺,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談起這個風水奇穴。閩南話叫「眠牛」,眠,音如困,兩個字唸著順序相反,卻同指一地。
墘(坑)仔溝--族譜說它位於前宅頂(前宅的上方),有的寫墘仔溝,有的寫作坑仔溝,因此並列。就是烈嶼托運站旁(如今已經改建為港警所)的山溝,此溝位於兩山之間,雨水從煙墩坪頂流下,直到烈嶼長堤碼頭西邊入海。墘仔
溝東「岸」是我家種植相思樹的地方,祖父砍柴賣錢買菸酒,樹竟然成了經濟作物。聽說有一次祖父巡山的時候發現有人偷砍他心愛的木柴,當場起了爭執,對方竟然順手拿起所帶的小刀捅了祖父,不知是否閃避得宜,或者是冬天穿了厚重的棉襖,最後也僅是一點皮肉傷而已。人家都說祖父很兇,我感覺他很和藹,但碰到這一樁,真的是如同人家所說的︰「強驚雄,雄驚沒天良」,大白天碰到直接巧取豪奪的,也真是無可奈何。此外,在一次雇用怪手整地時,赫然發現半山腰有一列墳墓,為首的墓碑上刻的是周姓,可見下界以前稱為劉厝、周厝確實可能,只是無從得知其後人何時離開前水頭?
白石頭--從茅山西側的半山腰,到45據點的馬路間的小「臺地」,或許是因為地勢不高,開採容易,上面的石頭顏色,和東側的茅山,西側的獅頭山比較起來,顯得比較淺些,故老因稱之白石頭。
大隙內--這是一處位在塔仔腳後的一塊「小平地」。在茅山和獅頭山之間的山谷,有如一個大縫隙,故稱為大隙,向海的一邊稱為大隙頭,向陸地的一邊稱為大隙口,中間可以耕種的地區叫大隙內。大陸陳姓漁民因偶然的機會來此躲避颱風,發現此處有農漁之利,因而遷居於此,清代移往水頭建屋,近幾年數位後裔已經在該地或建大型別墅,或經營農場、畜牧業等。
牛嶺山--(牛眠山):牛嶺山現在是中央氣象局金門氣象站所在地,現場整地發現有許多黃姓族人祖墳,此山東邊的深垵頂小石山,葬著黃氏開基祖。附近也葬有黃百萬的三子黃如棻和五子黃誠圃,正如霞漳蘇景鴻為黃誠圃所寫的碑文:「牛嶺之墳,佳氣氤氳……安厥窀穸……植福彌殷,綿綿瓜瓞,甲第凌雲。」卜葬吉地,冀望多子多孫,奕世簪纓。
砛下--現在吳承玉新厝附近一帶,地勢低窪,土壤肥沃,能種植甘蔗、芋頭等經濟作物。戰地政務時期,居民們都從這兒的據點下海。洪姓居民曾移住此地,後來發現今日後豐港的這一片腹地,於是又一次遷移,開闢成一個新村落。
下田仔--在惠德宮後與砛下兩高地的交會處,地勢低下,終年潮溼,一般都叫「田」(閩南語音蟬),這裡也不例外,所以叫「下田仔」,宮後的水都由此處會流入海,以前為了貯存淡水以供灌溉,在這兒挖了一個池塘,後來被海水沖垮了,由於前面的海中正如火如荼的興建港口,將來這裡會變成陸地,池塘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沒有人過問了!
過岸--田埂,閩南語叫「岸」,這裡有一條水溝直通入海,水溝兩旁都有「岸」防水淹,過此田埂後就是另一地區了,後陳以往的房子範圍沒有超出這條水溝,但現在已經蓋有五棟新房子了!地在陳宗鐘祖公厝的旁邊。
崎仔頭(一)--閩南語坡度很陡叫「崎」,爬坡叫「伯崎」,地在吳國壽新建住宅後的小高地。
蓮鈴仔墓--吳榮在昆仲住宅附近,有一座年代久遠,長滿荊棘雜草的古墓,或許是墓地上長了似蓮似鈴的不知名植物,自古以來,都稱之為蓮鈴仔墓,至於是誰家的祖墳就沒有人知道了。
官路邊路-從公車「後山」站牌,過馬路沿著擋土牆方向,以前有一條羊腸小徑可以通往官路邊,非常便捷,現在路變成「田中央」,要到官路邊尋親訪友,要繞道賢聚,好在現在走路的人少,開車的多,多花些油錢罷了!(四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