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鎖浯鄉
詩人,時序驚蟄過後就是春分,清明的腳步也愈來愈近了,門外的木棉已吐出了新蕊,只要經過春風的吹拂,春雨的滋潤,勢必就能綻放出一朵朵美麗嫣紅的花朵,為這冷清的新市街頭增添一些怡然的色彩。而現時,浯鄉正瀰漫著一層白茫茫的霧氛,太武山巒的岩石和林木,已全然地被它隔絕在我們的視線裡。港灣的漁船不敢貿然地出海,機場的候機室空無一人,航警輕撫腰間的佩槍,在走道上來回躑躅,排班的計程車司機正無聊地談論著連宋和陳呂。遠處的濤聲清晰可聽,卻望不見近海的水影,無論多麼新穎的導航設備,依然不能與這惱人的濃霧相抗衡。儘管它是仙山、聖地、英雄島,但有些美夢卻難於實現。
今天,我們不談你︿幸福﹀詩中的小婦人,對「美」的認定也必須另做詮釋,因為你離她已漸行漸遠,再也品不出初識時的那份美感,甚至已否定這份美的存在。人,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往往會在一念之差,或貪圖一時的歡愉,做出許多不能彌補的憾事,幸而你能即時覺醒,始免惹上一身腥。別忘了聲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需要花費多少心血、付出多少代價,方能獲得如此的一點小聲名。倘若不善加珍惜,一味地想追求非分的心靈快感,虛偽的假面一旦被拆穿了,還有何格與人談「美」,這是我們必須深思也要引以為戒的。
從你的言談中,你對近年來的︽浯江副刊︾做了高度的肯定,它不僅讓長久致力於邊陲文學創作的作家有一個發表的園地,更提供版面,開闢專欄,把逐漸被淡忘的島嶼歷史、戰地史蹟、民情風俗、地方傳說又一幕幕、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然而,它並非在揭歷史的瘡疤,亦非走回頭路,而是讓新生代的青年朋友,更深一層去體會戰爭的恐懼和無情,回顧歷史的可貴和滄桑,瞭解家鄉的民情和俗諺,充分發揮一份地方報刊的特色。更難能可貴是讓潛伏許久的老作家重拾舊筆,以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創作經驗,寫出這塊土地的壯麗和悲傷,寫出島民的喜樂和哀愁。放眼國內外,多少詩人、作家、藝術家從這塊不起眼的園地做為起跑點,以這方島嶼做為創作的題材、書寫的對象,但大師們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已全然忘了這塊園地!幸而,歷任主編都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共識,培養本土作家更是義不容辭的事。近幾年來,我們也喜見浯鄉寫作人才倍蓰而出,書寫的層面不僅寬廣,創作的水準也不斷地提昇,這是值得我們興奮的!
在︿炮火餘生錄﹀裡,我們不僅親眼目睹八二三、六一七兩次砲戰悲傷恐懼的情景,它也是生長在這方島嶼的居民最沉痛的記憶。無論是死傷的鄉親和家畜,無論是倒塌的屋宇或被摧毀的田園,作者莫不懷抱著一顆虔誠的心、沉重的筆,把歷經過的每一個片段書寫成章,為歷史做見證,為我們的子子孫孫留下一個永恆的回憶。雖然,兩岸的軍事已不再對峙,人民也開始互動,小三通的船隻亦已啟航,遠嫁而來的大陸新娘不勝枚舉,和平已是指日可望,但那疼痛的歷史傷口卻難以癒合,如果以時代的悲劇來形容,似乎也並不為過。然而,在撫慰傷痕的同時,我們不但要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也要學習包容,更要熱愛這片曾經被蹂躪過的土地。但願戰爭不要在這方島嶼上發生,和平的旗幟永遠在太武山頭飄揚。或許,這也是島民共同的願望吧!
多少我們熟悉又被淡忘的陳年往事,又一一地浮現在︿金門憶往﹀的專欄裡。作者們莫不懷抱著一顆真情率直的心,寫出對這塊土地的感懷。不可否認地,凡走過的必須留下痕跡,多少往事值得我們回憶,多少往事值得我們追念,一篇篇充滿溫馨而感人肺腑的作品,無論寫情寫景或人事物,都彷彿讓我們回復到舊有的時光隧道。與其深藏在自己的內心裡,何不書寫出來與讀者們共享,或許,這也是編者花費心思,開闢這個專欄的最大主因吧。從眾多作者的名字中,有曾經在這塊小島上服役的戰士,有曾經從大陸撤退、駐守金門,而後退役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老戰友,有我們老、中、青三代的鄉親。從他們流暢而生動的文筆裡,我們不僅看到故鄉爾時的原始風貌,更勾起我們無限的回憶。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似乎是一篇篇動人的故事,一首首感人的詩歌。
老一輩朗朗上口的俗諺俗語,已逐漸地不受E世代朋友們的青睞。他們不僅說不出口,更如鴨子聽雷似地不知所云,全然忘了它是先民遺留下來的生活體驗和智慧結晶。如此代代相傳,或許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脈絡,倘若不加以保存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勢必要隨著歲月的更迭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我們肯定︿咱的俗語話﹀這個專欄,在鄉土語言普受重視的今天,必能發揮它既有的功能,為即將失落的俗諺俗語做傳承的工作。雖然部份文字尚無一套標準的字形字體,但卻能以同音字來取代,鄉親只要稍加想像,必能瞭解話中的含意,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這個專欄裡,刊出的作品並不多,也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看似簡單的俗語話,如果沒有深入它的意境,去詳加意會和琢磨,書寫成文則不易,這似乎也是許多作者不敢貿然下筆的主因。我們要誠摯地呼籲,冀望島嶼上的鄉紳賢士、旅外鄉親以及浯江副刊的作者們,能以愛鄉愛土之情,同心來耕耘這個專欄,讓咱的俗語話永續流傳,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朗朗上口,以我們的母語為榮。
詩人,中國人講感情,金門人更是重情重義,曾經有人做過如此的詮釋,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價值觀的差異,似乎讓人打了折扣。在短暫而坎坷的人生旅途裡,每個人的際遇和身處的環境,都有不盡然相同之處。
因而,除了養育我們的父母恩外,一旦投身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首先要面對的必是周遭的人們,當我們的工作不順遂,事業遭遇到挫折時,是誰願意在這浮浮沉沉的大千世界拉我們一把,是誰願意在黑夜裡為我們提燈,引領著我們走上光明的人生大道?倘若不是我們的親人和友人,必是我們的師長和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