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閱讀的美好
身為一位教師,總是不定時地向孩子耳提面命:「要多閱讀,知識才能融會貫通」、「不要只看課內書,課外書也是很重要的養分」、「不多閱讀,怎麼有辦法把作文寫好呢?」,此般的話語,總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如連珠炮般地劈哩啪啦響起。
某一個時日,我突然這麼意識到我自己的休閒活動,究竟在做什麼?也許是寫寫書法、逛逛網路、翻翻報紙,抑或只是賴在沙發上,什麼事都不想動腦去執行。我忽然想重回年少時期的寶地--圖書館,那是我學生時代,耗上所有青春年華的地方,豈料在踏入職場之後,卻慢慢退居幕後。我也搜了一下,才找到那沾了塵埃的借閱證,也才讓「書」,重新返回我腸枯思竭的生活。
就這麼一次的走讀經驗,我踅進了中興新村,那是一個對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小學的社會課本總會提到省政府時代,提及台灣的近代史。陌生的是,我不曾造訪那裡,儘管讀過,要我闡述出此地的來龍去脈,我卻道不出一個淵遠由來。因著這樣的緣分,我走進家裡附近的圖書館,開始找尋台灣史地的書,舉凡:台灣史概論、台灣開發史、你所不知道的台灣、台灣近代史、台灣歷史大哉問……。這樣的書目字眼,著實吸引著我,讓我把行旅與閱讀結合,也讓我再次浸淫於美好的閱讀當中。
我發現,閱讀的當下,是享受的。儘管現在的記憶力、眼力、思考力,已不復學生時代;然而,隨著文字的閱讀遊走,也讓我沉澱了心情、阻絕了誘惑,暫時與外界產生一定的疏離與隔閡。我不是一位閱讀理論派或是閱讀行為的研究者,但我知道,這樣的閱讀歷程,讓我感受到心靈的寧靜與美好的氛圍。
我也才發現,這樣的閱讀,是可以帶著我回溯學生時代的光景--一本筆記本、一枝紅筆、一枝藍筆、一罐立可白、幾張便利貼,就這樣讀讀寫寫、寫寫又讀讀,反芻著、思索著,在閱讀中凝聚著一股智慧的力量。就這樣,在專注閱讀與筆記重點下,我赫然寫下了七千多字,連我自己都佩服了自己。我不是研究生,也無須刻意繳交報告,只是,在美好閱讀情境的營造下,便不知不覺地動起筆來,欲罷不能。就像,走在花園小徑裡,你會不自覺地哼起歌來;就像,聽到節奏明快的動感歌曲時,你會不自覺地扭腰擺臀一般。那,是一種超然享受的感覺。
我更想分享的,是來自於閱讀所帶來的「連牽效應」,或許沒有這樣的專有名詞,但我卻真的感受到一本書帶動另一領域的閱讀連貫效應。是這樣的,我讀了一本台灣開發史,它便引領我試圖翻閱相關的鄉土神明,而它又帶著我尋找一本台灣廟宇的書,緊接而來的,則是廟宇前的傳統市場小吃……,就這樣,連牽著、接踵蜂湧著,讓閱讀的脈動,循環縈繞、永不止歇。或許,就是我們喜歡說的旁徵博引、觸類旁通、牽一髮而動全身吧!若用心理學的理論來看,或許就是一股「心流」吧!而閱讀的連牽作用,也勢必能建立起我們的知識網絡,使其築出一道豐厚的牆,用以接收更廣泛的新知。
在這個時代,紙本的閱讀固然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書或輕薄短小的訊息閱讀,也間接影響了出版社、書香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其實,有更多的人,更愛在文創小店裡,坐下來閱讀,啜飲一杯,讓自己成為文青。或者,走進別有風格的圖書館、獨立書店,拍個網美照、打卡、上傳。各種形色的閱讀人,猶如琳瑯滿目的書籍一樣,都有著深層的生命故事,值得我們去探訪。
常有人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忙、茫、盲的社會,我們忙碌,我們茫然,我們盲目,多少的外界刺激,剝蝕了我們的小小底心。但,我始終相信,唯有閱讀,才能讓我們寧靜以致遠,沉思以覺醒。如果可以,但願我們都可以定下心來,刻意練習,拋開雜念瑣事,體驗閱讀的當下感受,重拾閱讀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