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歲月--兼懷莊幼康老師
畢業過了五十年,金門縣金湖國中第三屆的同學們,在淵正同學的號召下,從四面八方而來,在昇恆昌相聚一堂把酒言歡。
金湖國中於民國54年創校,位於新市里東側,背山面湖,湖光山色風景秀麗。我們第三屆的同學在56年9月入學,學校主體建築雖然已經完工,但校園裡百廢待舉,首任校長周建齡先生在辦學之餘還要兼顧校園美化綠化,真是勞心勞力。每天團體活動的時段,班長監督每位學生都要到小太湖提10桶的水去灌溉花圃或草皮,校長在公餘也會親臨指揮督導,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把學校建構起來。可惜的是為配合九年一貫教育的實施,金湖國中併入金湖國小成為金湖國民中小學實驗學校,而湖中原址則為國立金門高中高職分部徵用,後來成為改制的國立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時至88年7月金湖國民中小學國中部經金門縣政府核定獨立,才又在太湖旁林兜附近覓地重建,新校舍宏偉莊嚴,但是我度過青澀歲月的湖中母校便再也回不去了。
那時學校的後面有一大片平緩的丘陵坡地,在秋冬之際陽光撒滿一片暖洋洋,尤其在月考時休息時間拉長,在每節考完之後,同學們不約而同的到後山上曬太陽,討論一下考試的題目哪題對了?哪題錯了?或捶胸頓足或喜上眉梢,完全不加掩飾。但大都時候是躺在石頭上發呆,有一種「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的意境,看著天空遙望太武山,暫時忘記考試的煩惱,在上課鐘聲響起前才又匆匆回到教室,多年以後最令我神往的仍然是那一大片山坡地,那也是我編織夢想的地方。
我家離學校很近,但從家中出發上學必需經過金門縣衛生院的太平間,放學時大家一起走嘻嘻哈哈的沒覺得不自在,但在早晨的路上,行人稀少,遠遠望見太平間的門,總是不由得加快腳步快快通過,尤其是昏黃的燈光透露出來,隱約聽到的哭泣聲,表示有人往生了,想著都令人不寒而慄。國三的時候為拚高中入學考試,常常摸黑到校早自習,醫院旁的彎道就是我的罩門,那時候沒有路燈,伴隨我的只有遠處傳來的蟲鳴鳥叫聲,和自己腳步的沙沙聲,過了太平間的彎道看見不遠處麗治同學的家,心中才舒了一口氣,再過去就是金門監獄的職工宿舍,當然還必須經過山外特約茶室才能到達學校的大門口。
在我就讀國中的三年裡,本地的師資甚是缺乏,很多老師都是從台灣來的,老師們來來去去更迭頻繁,有時甚至得向軍方借調學有專精的軍官來兼課,國三時的數學科就由在海軍服役的傅老師和第三士校的林淮永老師來兼課。傅老師還兼藝能科,我記得他還教我們做了一艘軍艦的模型,讓我們在枯燥的課業裡增加一些新鮮的趣味性。這些老師中 讓所有同學都緬懷永新的當屬莊幼康老師了,莊老師從57學年度就來湖中任教,直到退休才離開金門,他濃厚的鄉音與獨特的教學方法,一直為湖中前後屆同學所津津樂道。莊老師是我國三的導師,三年級伊始,學校為提升升學率採能力分班,將原來施行的男女分班打散,按照成績重新編班,老師治學嚴謹以校為家,被委以重任負責帶領三忠班。老師主教國文,操著一口濃濃的蘇北鄉音,又因面容削瘦顴骨突出,很像歷史課本裡「周口店北京人」的頭像,因而被同學們用閩南語暱稱為「北京ㄟ」,時至今日湖中前幾屆的同學只要提起「北京ㄟ」莊幼康老師,便有聊不完的話題說不完的趣事。老師注重寫字的筆順結構,對於學生縮成一團的字體最不待見,強烈要求一定要把字寫對寫好,不管是試卷或作業,都鉅細靡遺一字一字的校正,他的口頭禪就是:筆畫要向上,一撇要捺。硬筆字也要像寫書法一樣,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絲毫不得含糊,寫錯了,除了罰寫還要吃板子,很多人到國三才發現原來以前寫的字都是錯的。所以發考卷和發作業的時候是大家皮繃緊的時候,老師真的是恨鐵不能成鋼,記得中秋節前課堂上老師揮著木板子邊打邊說:請你吃肉餅。或許就是這樣長了記性,字越寫越端正,錯誤也越來越少,養成了好習慣終生受用不盡。
老師除了注重課業也關心同學們的休閒生活,更強調身體健康,平日清晨繞太湖一圈再回來早自習,週日他帶我們去爬太武山;從山外騎單車到金城的莒光樓。隨著高中入學考試的日子逼近,他犧牲假日陪我們做最後的衝刺,有一個星期天他到學校,望著空無一人的教室,很失望的在黑板上留下了一首打油詩,其中一句:「野花香,牛糞芳,烤個番薯可以填肚腸」寓意為不想讀書就去放牛吧,週一到學校看到了黑板上的留言,真是當頭棒喝。老師用他的方法教化我們,愛之深責之也切,敦促我們更加努力向學。老師對我們的關愛延續到畢業之後,我們高中畢業的那年老師還召集所有人到湖中校園,在教室頂樓開起同樂會,請大家吃吃喝喝,祝福大家順順利利鵬程萬里。老師雖然嚴厲,但他對學生真誠的付出,大家也能感受到,在老師退休返台後,每逢他的生日,湖中前後屆同學曾受教於老師的,都聚在一起為其慶生,那一份師生之情是綿綿不絕的,也是令人感動的。
國中畢業之後同學各分東西各奔前程,一轉眼間白駒過隙,歲月白了少年頭,在昇恆昌的餐會大家一見面不是寒暄,而是請教尊姓大名。同學的情誼是最真摯的,雖然久未謀面,但打開記憶的盒子,塵封的往事馬上能搬上檯面,很多同學從台灣各地趕來赴會,真情實意令人感動,那一段純真的年代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分散在天南地北的朋友雖無法常常見面,然拜科技之賜,每天都能在群組裡問安聊天,也算是天涯若比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