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讚螢橋國中走過五十年黌苑歲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今年欣逢母校台北市立螢橋國民中學建校五十周年,螢中堂堂走過半世紀歲月,凡我畢業校友都是滿懷欣喜,向螢中致以崇高敬意。
民國五十七年中央政府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此為我國在百年樹人教育下,邁向嶄新領域劃時代的創舉意義重大。我們成為第一屆的國中生,猶憶當年算是跨區就學,每天一大早就在景美區公所前公車站牌,擠著土黃色「40路」公車,起站是新店鎮明德新村,終點在台北市南門市場,我們於古亭國小站下車,再過馬路經住宅區步行至汀州路進入學校上課。
當年學校由汀州路走斜坡柏油路通過校門,前方兩側各是稻田和菜圃,左邊隔著校牆是國防部三軍總醫院,右邊又是一大片稻田,後門外則是軍眷住宅區,跨過河堤就是新店溪了。
螢橋國中學區範圍很大,新生報到入學就有27班,每班都在50幾名學生,學校造型為樓高三層,方正格局連成兩個「口字型」,兼具可容納未來三個年級80班教室的規模。記得每逢周一朝會時固定在大操場舉行,右邊為田徑場鋪上煤炭渣尚未植草皮,左邊是籃球場,正前方大樓下則是司令台及升旗台,如果周會碰上下雨,則各班就在教室外排列整齊,唱完國歌,升國旗後再唱校歌,然後在看不見校長的情況下,通過麥克風的傳播聽校長的訓話。
本校因為學區大,學生有來自軍眷區及傳統社區,還有四方跨區就學者,無形之中自然形成各自的小圈圈,校區內打架鬧事時有所聞,令校長及訓導主任經常在周會上再三警告,曾經在暑假有台北市警察局少年組,將學校列管之鬧事學生,用警車運至警局所屬輔導中心集中管訓。
個人對學校的深刻印象如下:
─、參加學校合唱團,因當時身材小還未到變聲期,經音樂羅老師試音後,確認音域為「女高音」所以被分配與女同學們坐在一起,當每周一次的練唱課程時,我們合唱團的女團長就會走到我的面前,摸摸我的頭然後戲稱我是女高音。此舉被羅老師發現當場制止,羅老師說:「妳不要碰他,他爸爸是我在國立藝專音樂科當學生時期的教授,現在是教育部社教司委員,我們國中音樂課本最後一頁,『教育部國民中學音樂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他父親名列其中是編審委員。」。
從此,那位身材高挑固定在周會指揮大家唱校歌的女團長,就不再來鬧我了。此君日後成為影劇界名模,她是包翠英。
我在學校第一學年被音樂老師指派參加全校音樂比賽,在二十七個班級各一名參賽者中獲得第五名,其中前面有兩位女同學獲名次,男生只有我們三位。獲得獎狀後帶回去給家父看,他滿懷笑容頻頻點頭!
二、我們升入二年級後,一年級的新生也有二十幾班之多,所以上體育課時籃球場就顯得不敷使用了,因此,學校就固定向隔壁鄰居三軍總醫院洽借籃球場上課。第一次由體育侯老師帶隊去三軍總醫院籃球場上課,對全班同學而言是一次震撼教育。同學依次站在籃框下投籃線上投五球,投籃時你面對的是「太平間」出入口,每隔不久都會看到有往生者覆蓋白布被推進、推出,所以到三軍總醫院籃球場上體育課,成了全班同學或是全校學生最不想說的特殊體驗。
三、學校為徹底解決學生在校內外打架鬧事現象,經李校長指示由音樂羅老師(他是拳擊好手)、美術歐老師(曾任海軍陸戰隊少尉排長),組成本校「拳擊隊」,由訓導處提供名單,每周五下午有一堂全校課外活動時間,集中這群愛打架鬧事影響校譽份子,用拳擊手套好好教訓一番,多數人都被指教的鼻青臉腫不敢說痛,此一課外活動發揮了預期效果,從此校園內外幾無打架鬧事發生,獲李校長高度肯定。
螢橋國中當時每一學年都有分班機制,所以都會有同學被轉班,在螢中三年能一起同班畢業同學屈指可數,而離校後也都沒有再聯繫,大多數校友也未再返校造訪。去年經住地區公所社經課通知,已屆六十五歲樂齡之年,可領取老人悠遊卡,在辦妥手續領用老人悠遊卡,至休息區稍坐片刻,思緒往前倒帶,畫面一幕幕出現眼前,感恩各階段學習歷程,驚覺離開螢橋國中已有五十年半世紀之久了。
當下憑僅有之記憶,上網試探搜尋幾位還記得姓名同學的近況,驚喜發現都有很好的成就,陳同學現為股票上市科技公司總經理、潘同學曾為著名雜誌總編輯、楊同學已然成為國內油畫名家獲獎無數、王同學為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現在定居中國上海、邵同學則是台灣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名人刻正經營民宿,驕驕諸君子誠然都是螢橋國中校友之光,此刻不宜打攪大家,只能在空中祝福老老同學們健康平安。
近日經電話聯繫,問候母校台北市立螢橋國民中學歐陽校長,並告知第一屆校友在離校五十年後,想返校看看作一次校園巡禮,致贈先父《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由母校圖書館典藏。歐陽校長在電話彼端大表歡迎與感謝,經知會可俟疫情趨緩後,返校參觀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