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教化以前
南宋高宗渡江登基二次改元的紹興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一代大儒,備受後代學子景祟的朱文公,在中式登進士後的第五年,任同安縣主簿,輔佐縣令銳意興革,曾采風金門,視學島上,並留下「次牧馬侯祠詩」:「此日觀風海上馳,慇懃父老遠追隨;野饒稻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雲樹龍神女室,岡巒連抱聖侯祠;黃昏更上靈山望,四際天光蘸碧漪。」可見當年父老對年輕主簿熱烈歡迎的景況,朱文公在觀風之後,以他精研易學的觀察力預言:「此日山林,即他年儒林。」於是在太文山設「燕南書院」,選秀民充弟子員,一時從學者眾。」掀起 亙越八百年鼎盛的文風,輩出的人才與學術的成就,使金門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有明一代的學子更爭先以「理學」為打造學問的首選。家先祖明萬曆辛丑科會元傳臚鍾斗許公所著的「四書合喙鳴」巨作即是嘔心瀝血的研究心得。
「百年樹人」的教化工作,在四十三年後的宋寧宗慶元二年(西元一一九六)陽翟的陳 高中丙辰科進士。金門當時僅是同安的一個「翔風里」,也只有同安五十二個都的三都,(太武之西為十七都,太武之東為十八都,太武之南為十九都),小小浯邑卻是連連金榜題名,真是銀月閃金光,無處不開花,有「五桂聯芳」、「八鯉渡江」、「品德完人」、「允文允武」、「會元傳臚」、「探花宰相」、「浩然正氣」、「正言讜論」、「廉隅清節」、「名宧鄉賢」、「父子進士」。在明孝宗弘治三年(西元一四九○)青嶼張定登庚戍科進士後,一連二十八人上榜,更有九十六位舉人,西洪人丁不滿百,竟有「京官」三十六,吾鄉後湖「十八擔書籠」也一直傳為美談。(即有十八人同時入庠就學)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都是金門子弟,在在顯示他們身處八閩邊陲奮發自強的卓越表現。算一算,張定中舉(西元一四九○)時,距朱子巡視金門已達三百三十七年之久了。這年也正是受御馬監張敏捨生護育於周太后宮內的憲宗(淑妃紀氏所生)的第三子祐樘登基的第三年。明史本紀第十五記載:(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崩,九月壬寅(祐樘)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張定的庚戍科,在明史僅簡單的記載:(弘治)「三年:::三月庚午賜錢福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這不到二十個字的史料卻開啟有明一代,浯邑無地不開花,金門子弟列身廟堂,文采武略,政績輝煌的史頁。至今,我們仍引以為豪、為榮、為傲。
而令我們既驚喜又震撼的是遠在大宋開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即位後第四次改元的淳化三年(西元九九二)壬辰科,陽翟陳綱就中進士了。(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中改元五次,西元九七六太平興國,九八四雍熙,九八八端拱,九九○淳化,九九五至道)比朱子任同安主簿教化金門足足早了一個半世紀有餘的一百六十一年。之後二十年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西元一○一二),綱弟陳統又中壬子科進士,又三十年宋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陳棫在壬午科題名,七年後陳昌侯在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四九)的乙丑科中進士,六十九年後的陳良才,在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科登榜,連同前述的陳 ,前後二百零四年中,陽翟陳家的子弟就有六人先後名登皇榜,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紀錄,也是一段從沒有人予以正視推索究柢的歷史,不但如此,陳綱的父親元愷還是善於屬文的絳縣令,可惜這一段的史蹟,在洪受的「滄海紀遺」與清道光年間林焜煌的「金門志」都沒有任何記載,林豪在同治續修也沒有資料補充,直到民國建縣,知事左樹 聘前清進士閩侯劉敬主修縣志,才廣蒐資料,從閩書、八閩通志、泉州府志、同安志摘列補遺,還為綱作傳,雖是陽春型的簡單記錄,仍讓縣志增光不少。此後的四次修誌,可能資料得之不易,都沒有再作任何增補。
由於前後長達二百零四年,橫跨三個世紀,有關金門的史蹟或先賢行錄幾乎空白,而僅有的卻留下無窮大的想像空間,不才無能,學識短絀,幾年來雖有心,卻無力。曾悠遊在宋史、明史、續資治通鑑、廈門志‧閩南人、有關書刊、藝文著作及舊新縣志中,惜毫無所得,只有在現有的記載中,探索一二、掬誠藉獻曝分享,能收引玉之功,則有榮焉。
陳綱是陽翟宋代六進士之首,也是同安登進士第之始,時間是北宋國勢底定,正勵精圖治,廣納人才的時段。宋史本紀卷第五記載:(淳化)「三年(壬辰)三月,戊戌親試禮部舉人,辛丑親試諸科舉人。」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六,「三月戊戌,覆試合格進士::::得汝陽孫何以下凡三百二人,並賜及第,五十一人同出身。辛丑又覆試諸科,擢七百八十四人,並賜及第,百八十人出身。」本科共取一千三百一十七人,可見當時用人之孔急殷切,根據縣誌陳綱傳,「初授建州觀察推官」,依宋職官規制,「節度推官」與「觀察推官」均為州郡府之僚佐,負實際掌理政務之責,建州,本為建州建安郡,宋太宗端拱元年升為建寧軍節度,置建寧府,轄建安、浦城、嘉禾、松溪、崇安、政和、甌寧等七縣,州治為現在的福建建甌縣,綱為官勤政利民,建州之民戴恩感德,累官淮南、江浙、荊湖諸路制置發運使,按宋之「制置使」不是常設的官職,而是視軍事需要,掌經畫邊鄙軍旅之事」,陳綱應不是這個負責經畫軍旅的制置使,而是另一個由發運使兼制置茶鹽事務的官職。宋職官志:「發運使、副判官、掌經度山澤財貨之源,漕、淮、江、浙、湖六路儲廩以輸中都而兼制茶鹽泉寶之政及專舉刺官吏之事」,是一個事繁權重的職務。宋代的行政區域規劃兼顧軍事與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