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老照片.說故事》西園鹽場鐵道為歷史作見證

發布日期:
作者: 圖/正氣、文/白頭翁。
點閱率:1,273

從前,金門西園鹽場產鹽,完全靠日曬。先將海水引進儲水池,經過沈澱培養成滷源,經太陽曝曬和風力吹拂,再視天候狀況,由大蒸發池引進小蒸發池曝曬,最後注入結晶池吹曬一至三天,鋪設甕片平坦的結晶池底,逐漸結晶成一層粗鹽,鹽工們用竹推,將結晶鹽慢慢推至池中央,形成一堆堆雪白的鹽,再耙進畚箕裝入籮筐,一擔擔挑上岸。

白鹽之採收,全憑人力,鹽田兒女無懼炎陽高照,也無懼汗流夾背,經一道道的手續,還要祈求老天爺幫忙其間不要下雨,才能順利曬出一擔擔的白鹽,真可說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鑑於軍民需鹽孔殷,台省運補不及,為擴大產鹽,因而動用兵工整修鹽田,並斥資在鹽田中央鋪設鐵道,改以板車載鹽,節省時間和人力,圖為民國四十九年間鐵道鋪設完成,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秘書長兼金門縣長王和璞率員巡視鹽田情形,一行人頭頂藍天炎陽,走在金門唯一的鐵道上神采飛揚。這幅畫面攝於民國四十九年九月二日,為歷史作見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