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朱子教化以前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783

宋史地理志將天下分為二十六路,四京府(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各路轄府三十,二百五十四州,一千二百三十四縣。陳綱制置發運使所轄的範圍為兩浙路(原分為東西路,又復合為一),淮南路(分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江南路(分江南東路、江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盡為富庶的漁米之鄉。如兩浙路的臨安府、紹興府、平江府、鎮江府、慶元府、瑞安府、建德府、嘉興府;淮南路的揚州府、壽春府、安慶府;江南路的江寧府、寧國府、隆興府;荊湖路的江寧府、德安府、常德府、寶慶府等都是人人嚮往的天堂福地。如非精明幹練,朝廷信任的賢臣,何能負此重任,肩膺繁劇,這位官居三品,身繫六路山澤財貨儲廩以輸中都,確保錢度不匱的制置發運使,竟是千年之前的浯邑俊彥,我們能不與有榮焉。

更使我們敬佩的是陳綱的尊翁陳元愷,我們遍尋無他的中舉紀錄,也無他的任何記載,而綱傳中他卻早已是絳縣令,而縣志人物志文舉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西元一○一二)壬子科進士陳統的附註中說明陳統是綱之弟(兄弟中舉相隔二十年如果屬實,確實難能之事,惜尚無史料佐證),同安志作邑令洪濟子,綱傳作龔丘令元愷子。這段不經意的記載,顯示元愷不但是絳縣令,也曾是龔丘令,而陳洪濟又是同安令,(亦無中舉紀錄),在大宋開國之初,就至少有兩位先賢當過三地的縣令,這可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成就,誰能說金門在朱子教化之前沒有文采文風或從政事蹟。

有過四、五十年代,負笈台灣升學深造的鄉親俊彥,每次登舟搭船的旅途勞頓,隻身在外的無依又艱辛的歲月與遭到生苦病痛的景況,恐怕仍記憶猶新,畢生難忘。因此,我們很難想像一千多年前陳元愷父子他們從吾鄉金門跋涉千里,交通工具不夠完備,不論行舟、步行,一定非常辛苦,說不定要三兩個月才能到達京城,人生地不熟加上風俗習慣差異,語言溝通不暢順,甚至水土不服,真是出外朝朝難,而能打出一片天,當上縣令,考上進士,拓展事業,那種「孤鳥插人群」的滋味與舉步維艱的窘景,何止是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所能形容於萬一。

絳縣是漢周勃封絳侯的封地,在山西省曲沃縣西南,屬河東路絳州管轄,計有正平、曲沃、大平、翼城、稷山、垣曲及絳等七縣,軍事上歸雄絳郡防禦。絳縣形勢重要,在縣中設有中山、花崖、華山三砦。按宋職官志「鎮砦官」:「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砦(按砦,一為以木柵作山居之處,二為營壘,此砦應為木造營壘)置於險扼控禦之處,設砦官招收土軍閱習武藝以防盜賊。」陳元愷能被派到山西古晉地作絳縣令,絕非三言兩語交代得過去,亦不是「三下二步半」就可做得到的,必定經過幾番奮鬥歷練,陶冶考驗後才能一步一步向前行,一絲一寸往上爬,終能坐上縣衙正堂。(是否幸運地受到座師、名相、權臣獎掖提攜,手頭上確無任何資料)而金門離京千里遙,如何上京得官,必定有精采的過程,相信鄉親們都希望早日能發現這項記述,如果有人能在史料中有意、無意、直接、間接發現任何線索,提供大家共研、共享、共同盡力發掘真相,將是金門之幸,也定涉及同安、廈門、泉州等地的相關事蹟。

如果縣志文舉表陳統中舉的附註,陳元愷當過龔丘令,那又更令人興奮莫名。龔丘在何處,筆者見識有限,從地圖、從辭海、從行政區域表都找不到,最後在宋地理志總算找到了,原來屬於京西路襲慶府,歸魯郡泰寧軍節度,本為兗州,計有瑕丘、奉符、泗水、仙源、萊蕪、鄒及龔丘等七縣,龔丘為上等縣,絳為中等縣,陳元愷如曾任龔丘令,必在絳縣令之後,且龔丘離京城近,比絳縣富庶繁榮,條件優越多了,只有政績好的官員才能有上調的希望,這應當是合理的推斷,這位為八閩子弟爭光,八蠻之地非無人才的證明者,讓我們崇仰敬佩也應是合理的,而我們更合理地相信,在大宋開國之初,京城之中的浯邑先賢,應非僅有陳元愷一家而已。令人扼腕的是除此之外,別無留下蛛絲馬跡,供後人追索探究,還原真相。陳元愷絳縣,龔丘令之後的發展如何,是高昇?是致仕?是歸隱?是另有際遇?陳綱制置發運使之後又如何,他的子嗣又如何?應不至於到此為止。

任同安令的陳洪濟,也是一片空白,只是文舉表陳  的附註說他是洪濟的六世孫,泉州府志又說是中舉相隔七十八年的陳良才之孫,不論親屬關係是何者為正確,至少證明陳家胤相近,世代蔓衍不絕,這是可以確定的。至於陳統是否陳綱之弟,陳棫與陳昌侯的父子關係為何已不重要。

陳綱中舉距西元八○三年牧馬侯陳淵浯洲闢土墾殖養牧為一百八十九年,陳元愷、陳洪濟也早已做了縣令,我們可以確信,金門先賢說不定早在唐代,或是五代十國,或是開宋之初就已經北上營生,進而供子弟入學就庠,先後得官,中舉,我們進而推定,當時在京者應非僅有陳氏一家,可能尚有其他姓氏結伴而來,只是史料闕如,令我們後進者望史興嘆。最可悲可憐的反而是緊抱著自朱子教化金門之後,金門才有文風、才有學術、才有教化、才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實在太妄自菲薄,太無視於先賢千百年前即為閩地爭光,開銀同先河的事實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究竟何因未能為後世留下一鱗半爪,明代的多少先賢的著作中,亦無可供作後世探尋的記述。走筆至此,已無數次擲筆苦嘆了!

筆者絕無否定朱子教化金門之功,更無意輕忽朱子教化金門之德,只是四十三年後陳 才登第,又隔二百九十四年張定再接棒,一路走來,似乎太長了。況且,一百六十一年之前,陳綱的先人們就已在仕途大展鴻猷了。祈望鄉親俊彥為金門尋珠挖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