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在廈門》職場的人事管理
不可否認的,兩岸經濟力的差距,正隨著日益熱絡的文化交流、旅遊、返鄉探親、學術會議、台商投資等方式,逐步的拉近著,大家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今日的廈門對比台灣的繁華,已不遑多讓,可是在亮麗的經濟力表現下,甚少人去關注廈門就業者,更深層的思考模式、做事方法、價值觀及道德標準::等,有時這些個職場上遭遇到的人事管理差異,可比表面上風光繁茂的經濟表現,更令台商們感受深刻。
首先,聘用了一個員工,應該要確認的應該是他的身份,這在台灣似乎不是太大的問題,一紙身份證、學歷證件,甚至勞保資料,就能概括的明瞭求職者的背景;但在大陸則不是那麼的簡單,在大陸冒名頂替、偽造證件的事情,到處看得到,我曾親歷過一個弟弟拿了哥哥的身份證,及電工技術證,冒名頂替應聘一個電工的缺;然而,在搶修故障電力的一次行動中,因公殘疾,接下來的雇主責任、傷殘賠償及相關的權利義務問題,都發生了權利人認定上的矛盾,對於這種風險,可是台商們在用人之初,所始料未及的!
再來,就是地址的認定,在台灣我們有明確的戶籍管理及遷徙、立戶的自由,但在大陸,地址通常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描述,如:「河南省○○市○○村○○小學旁」,這就是求職者完整的戶籍地址,那要不就提供明確的現居處吧!問題是,他們沒有設籍的自由,鄉村戶口是不能自由遷徙到城市的,一般出外的打工者,大多寓居在落後的巷弄或違建內,要屋主提供一個完整的居住證明,同樣是不可能。有時我們只能求助村委會、居委會的聯保,但在規避麻煩與風險的原則下,同樣是困難重重。
學歷的認定,更是一個超難的課題,台灣有教育部(廳)統管學校,以大學而言,祇有公私立之分,或許程度上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有一定水準,起碼也經過大專聯考。大陸的學校就有很多系統,各部門辦大學,企業內也有大學,水準不一,又分本科、中專、初專::等等一些類似的統稱,再加上一些搞不清楚從何而來的職技學校(美容美髮、汽車修護等)、廣播學校(類同空專、空大)、文武學校(民間雜藝或戲劇訓練學校),要從學歷上去認定能力,恐怕大有問題;要找一個有經驗的不難,問題是他的經驗管不管用;比如說,要一個會電腦操作的人,來應徵時面談說:「電腦我都懂。」因為僅要進行一般基礎的文書編輯,又在商號中做過文員(行政人員),自是不須懷疑他的能力!結果請他用WORD,編打一小段文字,搞了半天仍無法打出來。所謂他都懂,恐怕僅止於開機、關機的程度。
錄取員工,就該核薪。大陸的薪資項目之奇特,有些也是我們前所未聞的,例如:工作場所噪音過大,需要防噪費,天氣太熱,需要降暑費,腳踏車要修理費,住房要津貼、交通要補助,社會保險、失業津貼::等等,更是不在話下,比較奇特的是,有些單位還給豬肉津貼、探親津貼,或是女人每月一次的婦潔費;至於員工的假期部份,除了固定的周休二日、黃金週假期外(連七天假),比較特殊的有:與雙親或夫妻會面要給探親假;婦女生產要給九十天的產假,產後上班,還要給哺乳假直至小孩滿週歲;再來,還有支薪病假、特休假、黨員開會公假、幹部受訓公假::等等;初期,因為人生地不熟,所以認定一切均要照當地勞動部門的規定做,結果請固定病假的員工一堆,女性員工輪著生孩子,這之後可能多支應的人事成本可就難算了;後來經人指點,慢慢的把一些津貼統括到一個項目,再從薪資中抽離出相對高額的全勤獎金,減少未婚女員工的雇用數,慢慢的將人事管理導入常軌!
雖然,大陸當地的人事成本要比台灣低得多,但在工農兵立國的共產黨員眼裏,資方永遠是有理說不清的,以前聽過有工人圍廠,要台灣老闆打電話回台灣匯款放人的傳聞,在自己親歷大陸職場後,才覺得這是絕對有可能的事;相對的,也有些惡劣的台商,會將所有的員工當小偷看,進出廠門不但得搜身,若真的有物品丟失,所有的大陸員工更可能沒尊嚴的被脫得精光(當然是男女有別),來個大驗身,這種矯枉過正的行徑,也經常成為外經辦官員口中的反面教材;放任或極權,對員工的素質管理都不是一件好事,大陸幹部管理大陸員工,是近期台商們最常採的手法,但大陸幹部在掌握了一定權力利後,若是跟你來個欺上瞞下或串成一氣,通常最後倒楣的還是台方的老闆!
「把我進口的鋁條當廢鐵賣了!」一個台商老闆憤憤不平的指責他大陸籍的幹部。「我只不過多拿了一個雞蛋,犯得著小題大做嗎?」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的碩士如此辯,相信兩岸人民的價值觀,會隨著人來人往的熱度,一步一步的拉近!
(──系列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