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土浯民》憶起
圖書館有趣之處,除了書香外,還有它的人氣。
台灣的圖書館,大得氣派,卻又靜得死寂,那是一種缺乏人氣的安靜,讓人孤單、不自在,開個門、拉張椅子,說句話,就會引來注目的眼神,彷彿出個聲響是很不道德的事。
而在金門,似乎就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印象中的圖書館,像是個溫馨的交誼廳,更像是個充滿活力的人生舞台。
以前,圖書館尚未遷入文化中心時,區分成數個地點,有在福建省政府現址的,也有在金城車站大樓樓上的,而印象最深的,是位於浯江書院的閱報室。
早年,經濟窘困,娛樂缺乏,閱報室是唯一可以盡情免費閱覽各大報、各大雜誌的地方。
這小小的天地,也是我寫稿與觀察眾生之處。
常常在下午四點時分,各地的愛書人便分別湧往浯江書院,看報之餘,也見見老朋友。
這邊一句:「好久不見,去那ㄚ!」
那邊一句笑答:「前陣子去台灣啦!」
「聽講大頭住院了!」這頭放下報紙說著。
「生甚麼病ㄚ?」那邊抬起頭應和。
誰生了病、誰家兒女嫁娶、誰升官、誰做了壞事,那家孩子金榜題名,那個人的兄弟出國深造,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無所遁逃,每個人都是這個舞台的參與者,不是局外人。
趕著辦事的年輕媽媽將小孩往閱覽室一放,向閱報室的阿姨打聲招呼,便又急忙騎著車子出去。小孩是不怕丟的,因為,看報的叔叔阿姨,不是遠親,便是近鄰,小孩若想亂跑,看報的阿姨叔叔就是最好的眼線,一句「我要告訴你媽媽ㄛ」,小孩只好乖乖坐好。
穿著草綠服的阿兵哥,倚在牆角休憩,年輕的面龐上,還有著身在異鄉的惶恐。看一本和台灣相同的休閒雜誌,與聽到便利商店一聲熟悉的「叮噹」聲音一樣,可以讓遊子暫時放忘卻思鄉的愁緒,有種在家的安定感覺。另一旁的弟兄,抱頭大睡,涼爽的冷氣,引來他呼呼作響,出操的日子,也許是太累了。
滿頭白髮的外省伯伯,推著老花眼鏡,逐字細讀著剛送來的日報,一面禁不住嘆了氣,這一嘆,是想到這個亂無章法的國家?或是回想起多舛的人生?
文化中心落成,含笑點頭代替寒暄問好,圖書館成了安安靜靜的無聲世界。網路全面上線後,台金的差距只在彈指間,世界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拉遠了。
坐在設備同樣現代化的圖書館中,輕輕的翻閱報章雜誌,總會讓我想起在淡江、在政大的求學歲月,走過相同的路,吃著同滋味的自助餐,看到的,卻是一張張全然陌生的臉孔,心情,就像北台灣的多雨天氣。那時,趕寫論文的我,專注於尋找、影印資料,每當閉館的晚安曲揚起時,才突然想起早已饑腸轆轆。望著一大片的書牆,流連於成堆的書海中,要不是熟悉的圖書館員聲聲輕喚,我真的會有置身於他鄉的錯覺。
坐在靜悄悄的無聲世界裡,看著一張張專心K書的青春面容,偶而,記憶的湖海,擦身駛過的是,當年那個喧囂而溫馨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