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山林
茄苳樹變裝秀
觀音山風管所前的庭院裡兩株茄苳樹,盛夏時,翠綠的樹葉,遮蔽炙熱的陽光,好多遊客常坐在樹下納涼,聊天。
八月底又去觀音山時發現樹葉突然枯萎,變成褐黃顏色,秋天到了,落葉即為自然現象。
一個月當中去了好幾次觀音山;都沒到風管所去,就沒觀察到茄苳樹的變化。
重陽節前五天,再到風管所,令人訝異:茄苳樹換了新裝,一身綠油油的新葉,更替焦褐的枯葉。亮麗的色澤,在秋陽下,閃爍蓬勃的生機。
茄苳樹落葉後,一個月左右長滿新的葉子,與一般落葉樹,過了寒冬,到了春天,才會萌發新葉,完全不同。
每天散步的公園裡也有幾株茄苳樹,葉子焦黃時,紛紛飄落,新葉等葉子全掉光時,萌發鵝黃的嫩芽,不多久新葉陸績長出來。
老葉與新葉交替時,形狀像極黃褐色的小龍眼的果實,味道有一點甜味,成為鳥類愛吃的食物。
茄苳樹在重陽節前後變裝,樹齡很長,因而另名重陽木。台灣百年以上老樹中,茄苳佔了一百多棵。
摘嫩葉塞進雞胸腔內,以鹽焗烤,就成了茄苳雞,風味特殊,也可以治療胃疾。
茄苳具有抗旱,耐熱的習性,容易存活。低海拔地區,常發現茄苳樹壯碩,終年濃綠的身影。
品嚐綠竹筍
每年到了端午節,市面上的綠竹筍紛紛上市,價位比較貴,到了七月份,大量生產,價位回跌,就是品嚐綠竹筍的時機。
北部的觀音山是綠竹筍最知名的產地,二十幾年前土雞城餐廳盛行時,山區高達十幾家的土雞城,生意鼎盛。尤其到了夏天,綠竹筍的盛產期,推出來的竹筍大餐,很受顧客的歡迎。
台灣的竹筍有很多種:最適合食用的首推綠竹筍,纖維纖細,質地綿密,細緻。筍殼不剝除,撤少許米粒於鍋中,加開水煮熟,待涼剝殼,沾醬油吃,或加沙拉醬,乃一道消暑啜飲啤酒的好菜,也是土雞城夏天必定推出的一道佳餚。
綠竹筍燉雞肉,也是一道頗受歡迎的家常菜,料理的方法簡單,不必加什麼佐料,煮一鍋清湯,起鍋時加入幾塊醃製的冬瓜來提味,使湯頭更加甘醇美味,竹筍吸收了雞肉的湯汁,變得更加的甘美可口,令人欲罷不能的多喝幾碗湯汁。
家常菜中的炒三鮮,食材包括瘦肉片,蝦仁,花枝和其他的海鮮類,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定要放竹筍片,才能炒出鮮味來。
另有一道紅燒蹄膀,如果乾燒,也無法顯現他的美味,因此必須要放竹筍乾墊底,以蒸煮方式來吸收蹄膀肥腴的肉汁,更是下飯配酒的好料理。筍乾如果是綠竹筍製作,口感更加的甜美,只因為成本太高,筍乾的材料大部分都以麻竹大量製作,也能符合一般人的口味。
竹筍因為低脂肪低熱量,過去認為它是沒有什麼營養的食物;但是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竹筍含大量的纖維,可以幫助腸胃的蠕動,預防大腸癌。還有大量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磷、鐵、鈣的成份。對三高病患很有幫助;但是對於腸胃不佳,消化比較差的人來說,不能吃太多。加工的竹筍,如醃製的竹筍。鹽及防腐劑太多,對患有心臟疾病的朋友,不宜食用。竹筍含豐富的草酸,影響對鈣的吸收,缺鈣的朋友,也不宜多吃。
大霸尖山的誘惑
近幾年來國民所得增加,民生富裕,台灣登山風氣盛行,登山人士超過二百萬人;但大部分以登郊山為主。登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必須具備充沛體能,良好裝備,豐富經驗,野外求生的本領,遵守紀律的團隊精神。
筆者曾經參加幾次登高山的體驗,事隔多年,記憶猶新。
十幾年前秋天,利用兩天連續假期,參加登山社舉辦的大霸尖山的登山活動。
大霸尖山號稱世界奇峰,以挺拔峻峭聞名於登山界。如果沒有登過這座高山,對山友而言,總是一件缺憾。
深夜到竹東投宿山莊,室內久不通風而有霉味,因而引發支氣管過敏,徹夜無法入睡。第二天清晨出發,搭卡車趕路,第二天天黑之前,必須趕到九九山莊。
經過三個鐘頭顛簸石子路面,到達馬達啦溪的登山口。開始攀登落差九百多公尺的艱苦旅程。
背包的裝備超過十公斤;但遺漏抗過敏藥物,卻因好勝心與好面子而貿然登山。違反登高山的禁律,更可怕的是沒有告知同行的隊友我的病情。到達目的地的行程十分陡峭,又背負裝備,每踏出一步,就好像背著千斤重擔一般沉重。呼吸急促,胸腔窒悶,極為痛苦。
落後隊友很長距離,幸虧當天友隊很多,步道上山友絡繹不絕。到中途一度想走回程,下山先回家;但離隊太遠,沒辦法連絡。回到登山口,卡車已開走,沒有交通工具,沒有退路,唯有鼓起勇氣向前行。
忍受痛苦的煎熬,在日落之前到達九九山莊。晚飯已經燒好,等人到齊就開飯了。第三天清晨,過敏症狀消失,體力也恢復了,心情愉悅參加大霸尖山的行程。山區下冰雹,渾圓的冰球躺在步道旁邊,晶瑩剔透,十分可愛,氣溫極低,約攝氏五度。
晨曦露臉,萬道霞光照射在大霸身上,更為宏偉壯麗。登山時的痛苦,忘得乾乾淨淨。
抱病冒險登山,違反嚴重安全規則,事後檢討:應該在第二天凌晨於竹東出發前,告知領隊,取消隨隊登山,先回家看病,才是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