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吳稚暉的法書成就

發布日期:
作者: 洪啟義。
點閱率:1,542

前言
早在二○○五年年初周振華教授要筆者寫一段吳稚暉的紀念文字,周教授知道筆者是福建省金門縣人,而稚暉先生身後係水葬於金門海峽的這段淵源,因故義不容辭答應下來。惟先生偉大之人格、深湛之思想、貢獻國家之事功,已有學者專家多所撰述,筆者僅就先生自謙「寫字」只算是末技的這段看似平凡的事業,實是不平凡的偉大成就略作述敘。
吳稚暉先生為肇建民國功勳之一,其終身不為官的高潔人格,為後人所崇敬。稚暉先生,諱敬恆,世籍江蘇武進。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四十七年乙丑三月二十五日,卒於中華民國四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享年八十有九,臨終遺囑水葬於金門海峽(是海誓山盟的意思,他壯懷激烈,要捲起太平洋的新潮,魂歸神州大陸的遺志,語極悲壯。)乃於金門水頭塔山北側建稚暉亭焉。附近山明水秀,風景特幽。四十二年十一月一日舉行水葬,金門軍民為其鑄像,其受業生蔣經國(時任行政院長)為立碑紀石,秦孝儀代撰並書。
及至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又於亭之左旁建築「稚暉書室」,室內高懸先生畫像,並陳列先生遺著、墨寶和革命史籍,以供眾覽,淨几明窗,甚宜憩坐。亭四週砌有白欄杆圍牆,牆內、外舖以石階,滿植花木細草,植樹蒔花、闢廣場、築圓環,林木蓊鬱,光景清幽、天風海濤,極麗蒼茫之象,已成為金門重要勝蹟之一,來亭遊人,多在像前瞻仰默悼,並留詩詞誌懷。
碧波浩瀚,綠水泱泱,先生之高風碩德,從此永垂千古。「碧海有幸藏英靈」此即為稚暉先生與金門的特殊淵源,甚具歷史意義,筆者能撰寫本文,實屬榮幸。
苦讀書籍 桐城筆法
吳稚暉一生行誼,可謂寫不勝書(據今人陳洪、陳淩海編撰《吳稚暉先生大傳》都二十餘萬言,燦然大備,並由稚暉先生親屬後輩,醵資出力付梓精印。藉以略傳先生「一生最光燄照人的中國大思想家」之微熹。)為緬懷一代偉人,本文僅述及先生法書之一鱗半爪,未旁及其他。
吳敬恆字稚暉,別署吳盦,江蘇武進人,七歲啟蒙苦讀墳典,自九歲至十三歲,從陶志伊業師就讀,達五年之久。對先生異日的書法有著深邃的影響。十八歲起先生任教庠序,並於南菁書院讀書,精研經史,專治《皇清經辭》,長於史論,行文有桐城派古文筆法,詩詞亦佳。先生生性豪邁不羈,自律甚嚴,是位無政府主義的理想家。先生一生特立獨行,但不標新立異或矯情虛行,而是順其自然,合乎人性。身後遺有著作《月出》、《上下古今談》、《采客談》、《吳稚暉全集》等書籍。
篆文論史 獨樹一幟
稚暉先生二十五歲時就讀江陰南菁書院,曾作史論兩篇,全部以篆文書寫,博得督學部院楊頤、章一山二人的賞識疑為耆宿,而以正取第一名錄取入院就讀。
因稚暉先生專心致力在他幼年時即深感興趣的小篆中發展,而獨樹一幟,聞名遐邇,常有友好前來向他求書,他嘗自謙說笑話謂:「書寫篆字,纏纏而已」(「纏纏」是無錫土話,即敷衍敷衍的意思。)
風格特殊 自謙末技
稚暉先生擁有哲學的境界,文章的雄辯,與生活的恬淡寡欲,自謙寫字只算是末技,遊藝的餘興而已。但就書論書,誠如董作賓所言:「能在整齊結構之中,變化錯雜,能在嚴肅筆調之下,放誕飄逸。」「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張其昀便以為吳氏書法是能在「文」與「質」之間取得中和之道的人。(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質是本質,文是文飾,野是樸實無文,鄙陋如野人也。史者本為掌文辭之官,辭多浮夸,故以為野之反。)先生書法不是三家村學究所寫的謹守繩墨的字,他能在法書中表達自己的個性和特殊風格。
平易近人 嘉惠學子
資深外交官丁慰慈回憶:「民國二十四年間,稚暉先生應邀赴省立貴陽高級中學講演,與同學耿心泉(其時是高中二年級學生)擔任大會紀錄講稿工作,翌日邀約另一同學胡澤民去拜訪吳先生,請先生過目校正講稿。先生欣然地接去,並囑我們次日下午四時來取稿,五日下午四時我們再度赴中山公園寓所晉謁先生。我們三人將事先預備好隨身帶去的三張虎皮宣請先生法書,先生愉快地答應。于是我們三人輪流磨墨,並將架上新筆在茶杯中浸透。先生分別書三幅篆字給我們。寫給我的是「雨後山光滿郭青」,寫給耿同學的是「月在上方諸品靜」,寫給胡同學的是「半潭清水一房山」都是充滿著畫意的詩句。稚老寫給我們書上款時,稱呼都是「先生」,使得我們深覺惶恐,遜謝不已。稚老笑著說不要客氣,這是中華民國的法定稱謂。相信這是他在筑城所留下唯一的墨寶。」
丁慰慈、劉泰楨於抗戰勝利後在上海結縭之際,稚暉先生親筆撰聯(篆體)申賀:「當世安危,斯人足杖(仗);從今甘苦;有美同嘗。」上款是──慰慈先生泰楨女士組織家庭。下款──弟吳敬恆拜手。
渾金璞玉 後人尊崇
稚老的隸書,秀勁停勻,清光照眼,筆筆中鋒,沉著有力,沉雄端凝;而渾金璞玉的篆書「上遵周秦」、「獨步當今」。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採用吳稚輝法書為該校標準字體,可見對稚老推崇之一般。稚老八十餘年前在無錫公園所寫對聯「術擅雕龍,才能繡虎;力全博兔,智握靈蛇」供人民瞻仰,歷經文化大革命留傳至今,仍完好如故,龍飛鳳舞,令人敬佩。這副對聯的上聯是鼓勵無錫青少年學習工藝研習「雕龍與繡虎」,所以現在江蘇雕刻與「蘇繡」,名利雙收。下聯是鼓勵青少年才智雙全,這正是現代提倡的知識經濟。
獨擅石鼓 求者踵接
稚暉先生法書篆體石鼓文自成一格,故王成聖「紀念吳敬恆先生」有詩句「……遺墨幾多新石鼓,如今兩岸仰高賢。」石鼓文在清末葉以安吉缶廬吳昌碩致力最勤,工力深至,筆勢豪肆,可謂專精獨擅。民國以來則以稚老著稱於世,先生平居臨池作篆,喜集石鼓字成句,尤其聯文最多,先生嘗試訂袖珍小本子(小冊),摹十鼓刻字,自作「石鼓文」範本,隨身攜帶,要寫就看,無異於老人自有之身寶。
稚暉先生晚年鬻書,求者踵接,有時手不停揮,其寫件落款,必於署名之下記出:集岐陽秦刻石鼓文字,或寫集秦石鼓字,集祁(岐)陽石鼓字,偶書集陳倉石鼓字以明出處。
筆者先師皖南謝宗安先生,其對「石鼓文」用功最深,最為人稱道,其能蛻化自成面貌,近時海內外尚無人能出其右,在時空上,可與缶老、稚老鼎立而三,相互輝映,筆者對「石鼓文」亦好此道,稍事涉獵,唯資質駑鈍,毫無進程,愧對先師教導,深自慚惶。
世稱吳篆 名滿天下
稚暉先生律己甚嚴,自奉極儉,先生工書、善文,盡人皆知,他最愛篆體,楷書也籀隸之意行之,譚延闓的正字,胡漢民的隸書,吳稚暉的小篆,于右任的草書,早已獨步當代;他的一筆好字,圓潤挺秀,蒼勁高古,善書者無出其右,而以「吳篆」名天下,求字者接踵而至。
稚老也治金石,自刻大小印章,除自用外,也送友人,他的金石蒼老古勁,很富情致,應是得自於幼年即致力於篆書之基礎。
清風勁節 仰之彌高
稚老曾在自畫像裡題詩曰:「申江鬻字吳敬恆,自稱並非是名人,大篆小篆信手寫,進帳之好勝特任。」可見其為人豁達樂觀一般。
稚暉先生到老保持「素貧賤行乎貧賤」的純潔風格,清風勁節,令人仰之彌高。他平生教學處事,出語詼諧幽默,從不疾言厲色,卻令人自反自悟。
身無遺物 書留人間
稚暉先生耆年碩德,黨國清望,謝世後,身無遺物,眾所週知唯有:現存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的筆、墨、筆盒、相機等文物,以及移贈國史館《吳敬恆專檔》文獻一批,再來就是一些流落在收藏家手中的篆體法書墨跡,與一套十八冊的《吳稚暉全集》。
結語
末了謹彙集前賢數言為結語:陳倉石鼓之所雕文字向稱「古刻高遠」無與倫比,石鼓文字雄視百家,超今邁古,洵成周之鉅制,篆法之極軌。據考周宣王石鼓文相傳史籀所書,為千古篆法之祖,故凡嗜好篆體同道者,無不愛之寶之。唐韓愈作石鼓歌有句「……字體不類隸與蝌,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稚暉先生選擇了世所稱道的《石鼓文》書法道路,始終如一,故能成就其一生不朽法書事業。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