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長輩」:放輕鬆!
浯島俗諺俚語,可謂博大及包羅萬象,昔日傳統農業社會,入「孔子公」門讀冊,並非易事,所幸祖輩先人留下珍貴的遺產,經由代代的祖先,用腦袋的記憶,嘴巴的傳承,才得以把歷史的智慧結晶,收錄保存下來,也因為「口頭」的傳遞,歷經時間的更迭變遷,導致俗諺本身或多或少、呈現誇張、托大、矯情的另番風貌,其中又添加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氛圍,除了在俗諺中,有偏重的凸顯,且因為鄉人識字不易,又將俗諺奉為金科玉律,衍生錯誤的解讀,使得原本恩愛的夫妻,在人前人後,他們的「肢體」及「語言」,即有言行不一的呈現,例如昔日的鄉下,夫婦走路進城,多數不敢手牽手,深怕鄰里外人「異樣」的眼光,更誇張的是還有夫婦貫徹一句俗諺,堅持所謂:「大路通天,一人一邊」,真不知道他們在怕什麼?想什麼?
除了扭曲了夫婦「牽手」過一生的真諦,難道封建體系的世俗眼光,真如洪水猛獸般的可怕,應該不至於吧,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如同四、五○年代,國民小學的小朋友,男生女生不敢手牽手,深怕旁人誤會「男生愛女生」,或被栽贓某某人跟某某人「戀愛乎」,這種景象除了好玩可笑,應視為早年浯島獨有的特色吧!
另外夫婦之間,相互的稱謂語言,亦獨樹一格,例如夫在人前稱呼妻,好聽的稱:「阮家內」、「阮煮飯ㄟ」、「阮鬥陣ㄟ」、佔多數且難聽的稱呼:「阮柴耙」、「阮破狸」、「阮尿桶」、「阮粗桶」,而妻對夫的稱呼,倘若來人係老師或較具社會地位人士,則稱:「阮頭家」、「阮先生」、「阮尪」,若是其他來人,妻對夫的稱謂,超難聽的指數亦不遑多讓,概是平日被歧視欺壓的反撲,稱「阮老斬頭」、「阮膨肚短命」、「阮墓孔鳥」(戴勝鳥)、「阮老猴」、「阮孝男面仔」、且還要冠上「這隻」、「彼隻」才能渲洩不滿情緒,此等相互醜化吐槽的稱謂。外人往往不知箇中玄妙,誤認為夫婦感情不睦,其實鄉下夫妻多數感情恩愛,從他們以具體的「行動」,一年生一胎「努力」打拚生小孩,直到一打的到來,還不罷休,若說感情不好,打乎死,阮嘟唔相信。
再談俗諺有諸多偏重性別的歧視,例如:「寧願看好生(尻瘡,嘛呣願看祖子ㄟ面),意思是好生自己的,祖子養大嫁人,係別人的,兒子是寶、女兒是草,真搞不懂同樣是母親懷胎十月所生,女兒的面皮還不如兒子的尻瘡,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喔!當年的尻瘡是「香」的。「娶新婦滿廳紅、嫁祖子厝內空」,咁有影?一進一出,有何差別,倘若兒子不孝,或娶進一位缺乏婦德的新婦,不相信二老的三餐還「頓頓燒」,依我看「趴下才不會中槍」哪,若是嫁出去的女兒賢孝,賺到半子女婿亦貼心,那個時候,不信「祖子賊」或「潑出去的水」,如此傷人的言詞還能講出口。
「好歹魚一部青,好歹某愛ㄟ生」,魚兒不論大小,新鮮都好眾所皆知,然娶進門的老婆,會不會生,責任都在女方嗎?男方都沒有丁點責任,還是當年的男丁,個個「彈」無虛發,絕無一「顆」空包彈,你相信嗎?
嘿嘿嘿!「豬唔大,大到狗」,形容兒子養得「瘦比巴」,女兒卻長得「肥嫩嫩」,怪誰?該怪兒子消化不良,吸收不好,且日常好像兒子先上桌,「好料」的優先嚐,佔盡了優勢,還要怪?啊嘜牽拖啦!且將女兒比喻成狗,好像有那麼一點傷人呼!「種到歹田望後冬,娶到歹某一世人」,及「歹歹尪,食未空」,二句俗諺之目標針對婦女,前者形容討到不好的老婆、老公將辛苦一輩子,話雖不錯,然角色若互換,由男的扮演壞人,結果是否異曲同工呢?
接著下一句俗諺,形容很壞很沒出息的老公,亦無需擔憂日子,照樣衣食無缺,你相信否?若是老公好賭,鎮日游手好閒,即便家有金山銀山,不知結局是否還吃食不盡。啊!如此高深諺語,抓破頭嘛係想嘸呢!最後聊一些帶有一點迷信,又有些許誇張托大的俗諺:「過火餔、飼豬卡大牛」,當真起個火堆,抓小豬仔懸空燻二下,將來便成長得比牛還大,你相信嗎?你看過豬比牛大嗎?
除非現今台灣酬神做醮所比賽的「大神豬」,才有些許的可能,以當年浯島物資條件普遍缺乏,咁有可能?「呷鹽卡贏汝呷米、過橋卡贏汝走路」,若果真吃鹽比別人吃米多,那麼多鹽巴下肚,當真不怕被鹹死,而世界上當真有「橋」比「路」長,信否?
明知諺語旨在引喻「倚老賣老、自以為是」,然作此比喻未免「敖力謗」兼「 」,不知看倌有否同感:::總之「好歹粿嘛一部甜」,再怎麼誇張、矯枉、性別歧視,都是我們過往的文化一環,冀盼以「輕鬆」及不失幽默的心情來看待接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