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狼煙未燼──楔子】尋找自己的歷史時空座標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榮根。
點閱率:1,202
字型大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身為戰後嬰兒潮一代,轉眼間也到了「白頭宮女話當年」的年歲了,沒有足以載入史冊的豐功偉業,也沒有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的緋聞八卦,誰愛聽你嘮叨?還好有臉書可以刷存在感。
〈爸爸是行船人〉和〈我的城南舊事〉是我的家族記憶,也是芸芸眾生中的庶民故事,二○一五年在臉書披露後,引起很多讀友的回響,莊裕先生說:「走筆若電影運鏡,清晰且自深邃,引領出讀者心底似曾相識之脈脈溫情,迴盪久久,難以忘懷……」孫凱莉小姐說:「文中情景彷彿帶我進入時空隧道,您的文章總是讓人看得流連忘返,一看再看!」想不到工程師提筆寫文章,能夠引起諸多共鳴,並獲得《金門文藝》社長楊筑君小姐青睞邀請刊登。隨後新加坡籍作家寒川先生,也轉載於他主編的雅加達《印華日報》之藝文副刊「東盟園地」,我年少未竟的文青夢因此再被喚起,才會有本書的出版。
二○一五年美中貿易戰正殷,不禁讓我想起一九六三年楊牧在金門服役時,「在吉普車上看到它如貓咪的眼,如銅鏡、如神話、如時間的奧秘,有許多漁舟定定地泊在無波的海面上」的料羅灣。我不確定那時年輕的楊牧是否知道?此處曾是東西方第一場貿易戰的古戰場;一六三三年(明崇禎六年)十月二十二日,鄭芝龍與當時的海上第一強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艦隊在料羅灣展開決戰,隆隆的砲聲劃破了金門的清晨,並將料羅灣海面點燃成一片火海!這場戰役比鴉片戰爭還早兩百年,結果是鄭芝龍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繼續支配西太平洋的國際貿易秩序。〈臺海風雲四百年--從十七世紀的一場貿易戰說起〉在《風傳媒》刊登後,獲得海內外很多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回響,感謝工程界前輩李教授轉來旅美中研院院士、當代史學巨擘許倬雲教授給我鼓勵的信,尤其讓我受寵若驚。許倬雲院士說:「蔡先生對歷史和目前情況的分析,很有見解,也很夠水平;請轉達致敬……」。
〈民國翦影--從劉昉的戎馬生涯探索民國史的真相〉文中的主角是我的高中國文老師。劉昉在大陸時期官拜中將司令,因為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將領,來臺後被解除軍職,才來金門中學當我們的老師,他在校時絕口不提他的過去。半世紀後的今天,他那瘦削略帶佝僂的孤獨身影仍然不時浮現在我的心中,對恩師的無法忘懷促使我一頭栽進浩瀚的故紙堆中和網路裡,企圖從龐雜的戰史中覓尋與恩師有關的蛛絲馬跡,試著勾勒出他曾有過的戎馬生涯,雖然對恩師的過去所獲有限,但卻促使我從大量史料中挖掘出真實的民國史,寫成〈民國剪影〉一文,敘述從劉昉出生的一九○四年(清光緒三十年)到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這段歷史。《好房網》總編輯楊格夫先生說:「蔡榮根說故事的功力一流,很難相信他的主業是成天周旋於材料力學、土壤力學與結構學的結構技師。讀完蔡榮根生動瑰麗的文字,也讓我想起國中時的國文老師……」。
前文披露後,引起邱秉正先生的注意,告訴我劉昉老師靈骨的安奉所在,後在林芳旋將軍的協助下,聯絡上劉昉老師的女公子劉璣女士。驚喜劉璣女士還留存有劉昉將軍在抗戰和國共戰爭時期各階段的任官令、戰歷文件和照片等。我根據這些資料比對相關戰史,抽絲剝繭,終於考證出劉昉將軍曾經參與過的戰役及其經過,赫然發現劉昉老師竟然曾經是桂系主力的第七軍第一七一師師長。
一九四六年九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初期,劉昉與蔣嫡系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張靈甫聯手擊潰十萬共軍,攻克共軍華東解放區最重要的兩淮(淮陰和淮安)戰略要地。血戰再下漣水城後,進而揮軍魯南,直至一九四七年五月張靈甫命喪孟良崮,戰局才逆轉。沒想到外表瘦弱、溫文儒雅的劉昉老師當年打仗竟然如此勇猛!我根據劉昉老師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的戰歷寫成〈誰料滄洲老--桂系名將劉昉百戰沙場〉。劉璣女士讀後說,文中把她父親寫得栩栩如生,劉將軍就是這樣一位正直、愛國、不怕死的正統軍人,她用「神鬼戰士」來形容她對父親的崇拜。
歷史學家克羅齊(Croce)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用通俗的話來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個時代的統治者都是根據他自己的需要來詮釋過去的歷史。在國民政府敗退到臺灣後,本來就不待見於蔣介石的雜牌軍,注定要在海峽兩岸都失去歷史話語權,過去曾捲起的千堆雪,終將消融在歷史的長河中。〈蔣介石為什麼會丟失大陸江山〉以蔣、桂之間的恩怨情仇,及國府經濟與金融之崩潰為主軸,還原一段歷史課本不教的民國史;也曾走過大江大海,著有《從二等兵到教授--馬忠良回憶錄》的成大文學院前院長馬忠良教授閱後說:「敘述分明,文字簡潔而富魅力,一路讀來十分過癮,難得的好文章!」本書中〈臺灣麥當勞背後的故事〉,敘述也是雜牌軍的西北軍抗戰故事,馬院長閱後再給我鼓勵:「你的筆有魅力,十分感人,你可以寫幾本大書,說不定可拍成電影。」馬院長今年高齡九十,仍筆耕不輟,時常有新詩發表,是我學習的榜樣。
〈滄海一粟--老兵劉錫輝的故事〉書寫曾參與金門古寧頭戰役和八二三砲戰老兵劉錫輝上校的血淚故事。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歲的他目睹父親被途經他廣東興寧老家的國軍無端槍殺,十天後竟被另一批國軍抓伕帶走,一路被押送到汕頭登船,經過數日海上顛簸,十月二十四日晚登陸,才知所到之地為金門,隔天清晨沒穿軍服,還不會放槍,就上了古寧頭戰場,雖然幸運沒成為太武山麓下大眾塚裡的無名忠骸,但「殺父之仇」的枷鎖卻讓他錐心一生,如今他以耄耋之年,為其父劉展文先生當年的冤死陳情,無論馬英九或蔡英文政府都沒還給他應有的正義。
齊邦媛的《巨流河》記述一九四七年六月她武漢大學畢業,從漢口搭江輪回上海時,看到沿著全船的欄杆,用粗麻繩連環綁著近百名年輕男子(新兵),去支援北方的剿共戰爭。在那樣的大太陽下,有些兵的臉和嘴唇焦黑乾裂,連水也不准喝。齊邦媛說在她有生之年,忘不了他們枯乾的顏面,忘不了他們眼中的渴。以上情形和十七歲的劉錫輝與同批被抓伕的約三百名新兵,被從廣東興寧老家押運到金門的情況類似。本文將劉錫輝上校的故事,放在一九四九年一月胡璉將軍從徐蚌會戰突圍而出後,重建第十二兵團的歷史背景中敘述。很多讀友因本文第一次清楚了解他們父親來臺的過程,父親也是老兵的東海大學王鳳奎教授,感謝本文為當年這些大歷史的小人物紀錄發聲。除了老兵的家屬外,本人也期待藉此文,讓更多人了解並肯定劉錫輝上校,和無數不知名老兵的犧牲奉獻,也希望他們的事蹟不會被埋沒在歷史的亂葬崗裡。
二○二○年十月登北投忠義山親山步道時,沿途看到行天宮崇德堂牌匾為《古春風樓瑣記》作者高拜石所題,由此聯想到我大學同學林川先生的父親林紫貴國大代表,當年兩段破天驚的陳年往事,因此寫成〈登山偶遇「古春風樓主人」墨寶〉。
本書藉師友和自己的生命故事,卷一〈狼煙未燼〉書寫一部歷史課本沒教的民國簡史;卷二〈流金歲月〉追憶一段艱辛但卻甜美的逝水年華。
一九四九年古寧頭戰役後,金門地區實施「戰地政務」。直到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八日才完全解除軍事管制,與臺灣本島「一國兩制」長達四十五年。在軍政一元化之下,縣長由國防部派軍職人員擔任,聽命於金防部司令官兼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金防部政戰主任兼秘書長。司令官和秘書長如同清代的督撫,對戰地金門的一切擁有生殺予奪之權,二十世紀的金門人就像生活在時光膠囊裡。因而鄭芝龍後人,祖上為慈禧太后御前帶刀侍衛的詩人鄭愁予,於二○○五年來到金門,即為金門仍保有十七、八世紀的田園風光和人文傳統所著迷,而決定落籍定居金門。〈爸爸是行船人〉、〈我的城南舊事〉連同〈後人莫道石一塊,玉虎偷窺氣猶香〉、〈一幀一九七二年的美聯社檔案照片〉、〈戰地弦歌〉、〈橫渡黑水溝的回憶〉諸文中描述的是「時光膠囊裡的戰地金門」。(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