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池顯方與蔡復一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許琰(雍正五年進士,金門後浦人,住桐嶼)有描寫汀溪的︽瀟湘神祠︾云:「溪水清,溪水清,水煙朝盡暮還生。一自洛波人去遠,不知何處步溪聲。」清代汀溪原始的自然風光可見一斑。現在庫區水位最高時,兩處宋明遺址均被淹沒。眼下是涸水期,晃巖遺址盡露無餘,各個開間的基址清晰可辨。岩寺坐東朝西,兩進三開間雙護厝構築,主體建築面寬十六米,進深二十二米,二進廳中鋪以二十八釐米長的方形紅磚,後牆夯土築成,有鵝卵形溪石鋪就的人行道。巖北有露出地表的瓦片、青磚、水缸、引導山泉的石槽等遺物。據︽同安縣志︾記載,「禮部池顯方宅在慈汀保晃巖右盤谷」,因此有可能是池顯方,「獨立將母隱山居,披素茹淡會真如」的生活區。晃巖左下側有池繼善(康熙四十七年舉人,達州州同)的墓葬,三合土「風」字形墓園,石龜封穴。巖前庭右樹立一碣圭首石碑,高一‧四五米,寬○‧六九米,豎行陰楷十一行,滿行二十六字,碑額橫鐫楷書自右至左連讀為:晃巖檀樾發願碑文。碑文表述:池顯方於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年)自武林(杭州)迎請毗盧佛(法身佛)和大藏經回山,是年冬建晃巖以祀,同時置田地若干畝供諸苾(僧人),晨昏薰修。為使香火連綿不斷,池顯方發下誓願:在他身後如有人(包括僧家、其子孫及池族)毀律破戒,阿容匪人,私賣田地,壞亂清規;不信三寶,不重輕籍,廢田賣山;據堂為館,借房為家,擅伐山蔭,占賣僧田等,則「生遭王法,死墜地獄,永不得如意」。碑文為池顯方清順治九年(一六五二年)撰立,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住持僧人是岸重新,這是晃巖遺址確鑿的歷史物證。池顯方的墓在晃巖對面約一公里的盤谷內,墓圍直徑十二米,墓體被沙石淹沒,倒在地面的方首墓碑高○‧七四米,寬○‧三三米,上鐫「明禮部直夫池先生暨配安人慈淑蔡氏塋」,可惜墓地也在庫區水位線下。
池顯方與蔡復一有些「面線親」關係。據一九九○年七月我在汀溪慈相山發現的︽皇明徵仕郎上林苑監錄事吳江縣主簿象明李君暨配慎慈劉孺人合葬墓志銘︾記載,李璋的獨子李玉階「娶太常少卿池明州公浴德弟太學生浴沂女」,也就是池顯方的堂妹嫁與蔡復一的小舅子(蔡復一夫人是李璋長女,浙江按察副使劉存德外孫女)。但池、蔡二人主要還是文字之交。蔡復一在東山下有「壺隱山房」書室,池顯方於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在廈門創築玉屏寺(即虎溪巖),著有︽玉屏集︾,蔡復一為其作序,稱池顯方有「詩才」,「吾鄉里之才,莫如池直夫。禪其心,山其骨,而發之于詩曰『玉屏集』」。天啟年間,貴州安邦彥反,蔡復一持上方寶劍總督貴州、雲南、湖廣兼巡撫貴州,在戎馬倥 的平越軍旅中,蔡復一與池顯方仍是書信頻繁討論書稿。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三十一載,「復一經略滇黔,一字未妥,郵筒往返討論」,可見二人交情之深厚。天啟五年十月,也就是池顯方中舉人的第二年,蔡復一因患瘧痢卒於平越軍中,夫人李氏間關萬里,扶柩歸葬小盈嶺大房山。池顯方悲慟萬分,過其墓時賦詩憑弔:「高山留肅氣,危石護孤貞。肺腑真男子,光明一斗精。眾人憐爾後,聖主易其名。下拜松風切,如聞謦欬聲。」詩歌褒揚了蔡復一的生平氣質,經濟才學和身後榮寵(贈兵部尚書,賜葬謚清憲),流露了作者對蔡復一無限的敬仰和追思。池顯方祇當過禮部的小官,而蔡復一卻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二人的著述甚豐。池顯方除著有︽晃巖集︾、︽玉屏集︾、︽澹遠集︾外,還有︽南參集︾、︽李杜詩選︾等。蔡復一則有︽遁庵文集︾、︽督黔疏草︾、︽雪詩篇︾、︽毛詩評︾、︽駢語︾、︽詩集︾等。蔡復一在同安的故居和墓葬已經依舊修復(其故居於農曆三月初八日奉安蔡復一暨夫人神像),池顯方的宅址和墓址則是半個世紀以來首次被發現,他們兩人的文學碩果和文物遺蹟都是同安與金門共同擁有珍貴的歷史文化財富,而他們「疑義相與析」的探討精神又給後世文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
甲申年桐月於 銅魚城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