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城繁華錄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203
字型大小:

這裡在明初被譽為「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地理形勢;這裡是金門島上聚居最多姓氏的聚落;這裡是金門宮廟數量及奉祀神祇最具特色的地方;這裡曾經是南明魯王晚年寄居的城堡;這裡現在保存了明代的寶塔及台澎金馬第一古街;這裡更是當代名聞遐邇金門高粱酒的發源地。這裡是島西南的歷史名城─金門城。

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築城開始,金門城的歷史迄今已有六百一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建置金門千戶所,選擇在這個居高臨下的濱海要地,興築城池守禦東南海疆,並從各地遷徙軍戶至此,現居於城內的倪、邵、王、俞、成等姓氏即是軍戶之後。明中葉至清初是金門城鼎盛時期,根據推估當時人口應達四千人以上。金門城的城牆規模,比同屬永寧衛的惠安崇武城略小,城周630丈(約2016公尺)、城牆寬度1丈(約3.2公尺)、城濠深丈餘、城牆高度洪武二十年時一丈七尺(約5.4公尺)、永樂十五年增修為二丈五(約8公尺),以面積來看達25公頃。

正因軍事城堡之故,戰爭威脅所帶來的不安,轉化成信仰活動的虔誠,「金門城宮,平林祖厝」的地方諺語,點出了這項特色。城內有金門最早的城隍廟(今古地城隍,創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後),在文獻中另外還記載著有纕帶廟(北向奉祀上帝公,南向奉祀關帝爺,創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後)、寶月庵(奉祀觀音菩薩,明嘉靖年間已存)、睢陽著節(奉祀張巡)、俞大猷生祠(創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華巖庵(奉祀觀音菩薩)、太子廟(奉祀禮府太子)、水仙宮(奉祀水仙五)、媽祖宮、王公廟(奉祀五府千歲)等祠廟。這些祠廟或因清初遷界而化為坵墟,或因人口式微而合併消失,但畢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撫慰過人心,故仍深植於地方百姓的歷史記憶中。

有明一代,因金門千戶所城戍守重兵,加上城池易守難攻,並未如料羅、陽翟、官澳等地遭受到倭寇直接的襲擊,軍戶安居樂業,商業尚稱繁盛。明鄭據金廈抗清,金門城遂成南明魯王終老一生的所在。史載魯王兩度入閩寄蹕金門,並於金門城東門外之青山(今古崗附近)石上題有「漢影雲根」四字,且因長居米糧供應不足的金門,以土產蕃薯果腹,民間稱「蕃薯王」。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魯王薨於金門,葬於青山,現陵墓移至太武山麓供後人憑弔。

金門城南門外的南磐山,築城初期構有文台寶塔,以為航海標誌。明嘉靖十四年(1547年),都督俞大猷任金門所千戶,曾遊息於此,並題「虛江嘯臥」以鳴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楊宏舉於塔邊興建「嘯臥亭」,萬曆三十五年(1609年)百戶陳輝題刻「湖海清平」四字,後又刻「文台寶塔」四字於塔基磐石。以花崗長石砌築的文台寶塔,在金門千戶所築城以來,成為往來商船進入料羅灣、水頭港、金門城南門外的重要指引。文台寶塔現為二級古蹟,不但周邊的石刻引人入勝,立於嘯臥亭眺望金門南海更可極目遠方,在此可體會「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不凡氣勢。

金門城的鼎盛規模,一直維持到清朝初年(十七世紀中葉),這些證據可由族譜中看出。根據︽金門城邱氏家譜︾的系譜表,我們得知其開基祖邱貴(字廷鳳)生於明崇禎壬辰年(永曆六年,1652年),於清初遷居金門城,「金門城邱姓派出小嶝二房,往台灣經營商業。維時金門城尚設市鎮,而生理通焉,遂籍居城隍廟前」,因此可證明清初金門城仍有相當的商業規模,經營者遷入的情況亦可見到。此外,不少記載說明了明末清初仍有宗族從金門島內或大陸內地遷入金門城,如明末洪君威自洪門港(後豐港)移居北門街、許仰西遷居西門城附近、清初陳朝陽自泉州安溪遷居金門城南門中界等。這些證據都表明了明末清初之際,金門城仍具相當的商業規模,提供外來人口的移入。當然,此時的金門城已不再是單純的軍眷人口,閩南其他地區的小商人(非軍事人口)在此做生意進而定居之事,相當普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