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走在金門邊上

發布日期:
作者: 冰德。
點閱率:1,121
字型大小: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是臺灣與大陸之間文化、貿易、移民的中轉站;自1949年台海對峙之後,金門頓為台澎的屏障,並以秀麗的風光美景獲得海上公園美譽。如今金門已經褪去昔日煙硝烽火的戰地,成為觀光旅遊的勝地。很有幸,2004年5月就作為泉州新聞采風團的一員到過金門,就喜歡上金門,爾後,常常去金門,去過多少次,我自己未去統計,只是「走金觀島」中,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的印象。
守護神風獅爺
一到金門,導遊小姐就給我們講風獅爺。她說,風獅爺是金門的精神堡壘,它替金門人抵禦風沙,辟除邪魔,成為金門人的守護神。
一路上,我們在蒼天綠野的大地上,在紅瓦古厝的村落邊,看到一尊尊風獅爺披上一身碎花粗布的紅袍子威武地站成一個個標誌性的景觀。不管是泥塑的風獅爺、石雕的風獅爺,風獅爺總是圓瞪著雙眼,咧嘴露牙,一幅全神警戒,要吞噬風沙鬼怪的模樣;那份神氣,表現在持旗握印,拉弓張弦,似乎隨時要調動千軍萬馬守衛鄉里;當然風獅爺也有婉約之美,胸前飄飛的巾帶,靈動的繡球、鈴鐺,把風獅爺刻畫得活潑生動、馴良溫和,甚是有趣。
沒有人知道風獅爺在這塊土地上站了多久,沒有人懷疑它庇護鄉里的神威法力,年復一年,風風雨雨,日頭赤焰,北風襲捲,風獅爺仍站得高高的,讓金門的五穀豐登滿枝滿穗,讓金門的百姓黎民笑顏逐開。
翻開金門的歷史,是一本風的歷史,風培養了金門人與大地搏鬥的生命力,風磨練了金門人飄洋過海的勇氣和毅力。
金門島上何時開始有風獅爺的,一直是個謎,只能約略地推斷。明末鄭成功佔據金門,伐木造船,以及清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清兵堅壁清野,掃蕩鄭家軍,金門島上遭受這兩次浩劫,森林地景的驟變,使得金門由翠綠到黃沙,這之後,一直到清康熙二十二(西元1683年),居民重返故土,重建家園,金門島上始復人煙。居民們為求抵禦黃塵飛沙,豎立風獅爺,崇拜禱祝平安。
風獅爺又名叫石獅爺,風獅爺有人形直立姿與獅形蹲踞姿兩種。在瓊林風獅爺就是直立風獅爺,它座南向北,有1.88米高。它還不是最高的風獅爺,在金門最高的風獅爺據說有近4米高。像安岐風獅爺就高達3.80米。
風獅爺豐富了金門聚落的景觀,他高如人、張開大嘴,吞噬風沙鬼怪,成為村落的守敵護神。人們膜拜它,三炷清香,燃燒紙錢,把祭拜的供品--湯圓或糯米飯塗上獅口,為它裁制一身紅豔謝袍、感激它護衛鄉里的辛勞。有關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是中華民族對獅子的威武共同的膜拜和認同。
風獅爺成為金門旅遊的一種精緻的工藝術品擺在攤位上。一對風獅爺少則三、四百元台幣,多則幾千上萬元台幣。到金門的旅客不少人都買它作紀念。那些精明的商家也盡力向旅客推銷「風獅爺」,說到金門不買「風獅爺」紀念就好像沒到金門。
古厝老街牌坊
來金門,看古厝,走入明清時代的歷史長廊,走入明清時代的生活空間,人的心情,也跟著古典起來。
古早的金門是一個傳統的農漁社會,聚落的集結,大致以血緣為主,所營建的居室大致是屬於「一顆印」式的小型住宅,一旦子孫繁衍眾多,就分支到鄰地又築居室,如此經過幾個世代。就形成集村的形態,這些村莊散佈在金門的大地,有的依山傍水,有的靠山向海,房屋大小不一,密集成群,流露一種隨地而安的閒情。
金門傳統聚落的住屋,為求避風向陽,大致以南北向為主,但少數配合建築當年的流年利向,以及吉凶尺寸而建的形式,則有例外。金門厝的配置,最具特色的就屬「棋盤式佈局」的房子,這種住房由高往低,從橫排列整齊,既利通風又利排水,也善於發揮防禦功能,而且只要開起牆門、隘門。藉著房屋之間的巷道,可通聲息往來,這是閩南建築的一大特色。
紅瓦、石牆、後翹的燕尾屋、圓柔的馬背屋。
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十八棟厝最為得名,它是金門僑民揚眉之作。金門當地有諺語「有後山富,無後山厝」,十八棟閩南古厝,連厝成村。清同治年間,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繼承父業。基至「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願,王氏父子號召族人,闢建族居、祖厝,統計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鄉塾及二落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間厝」。從清光緒二年動工,至二十六年完工,共興建了25年。此古厝群除了依山向海,棋盤式整齊排列,全景優美壯麗,各建築物的泉州白砌牆、交趾陶壁飾、斗拱雕琢、橫向隘門等等,都有值得細心觀賞之處。
在金門的建築名樓中,得月槍樓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座。得月槍樓為旅印尼的富商黃輝煌於1931年所建,樓高11公尺餘,屋頂女兒牆築有垛口,可供火槍防禦使用,地下坑道可通往鄰棟的洋樓。以得月樓為標竿,左側的三棟連接一氣的富麗洋樓,欄杆、窗櫺甚富巧意,山頭裝飾精緻細膩,多彩多樣。
因得月樓離水頭碼頭相當近,因此來回時,都要經過,因為喜歡買書,故每次都會到得月樓蓋旅行印。
古厝老街,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已有180多年歷史的邱良功母節孝坊,位於金城東門街上。導遊介紹說,邱良功,金門金城人,出生35日,父親便與世長辭,母親許氏,年末三十,矢志守節,茹苦含辛,撫育良功兄弟長大,計守節28年。良功長大後投效軍旅,勇猛善戰,屢建奇功。嘉慶十四年升任浙江水陸提督後,獲仁宗皇帝嘉許,誥贈邱母一品太夫人,並建坊表彰其守節撫孤教子之功。
與牌坊相連的模範街位於金城鎮金城車站後面,原名自強街。1924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集資興建,建築風格取自日本大正風格,融合西洋磚作。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日式洋樓,第二進為閩式建築。外觀整齊,樸實端莊,是金門維持許久的老街之一。
牌坊和模範街是遊客打卡的地方,也是每年城隍爺巡街拍照的最好地方。去拍迎城隍活動,我會到那裡去拍長長的蜈蚣陣,效果都是相當出色。
金門有三座明代古塔,其餘兩座先後於近代被毀,文台寶塔為目前僅存者,建於明洪武年間,歷經600多年漫長的歲月,如今依然屹立于金門城南門的磐石之上。
廢彈殼打鋼刀
金門特產以菜刀、高粱酒和貢糖最為著名。在金門的田野上,最為壯觀的風景就是成片的高粱地,高粱株在海風的吹拂下,展現出波瀾起伏的田園風光。這是其他島嶼很難見到的,其美,當然這裡風光獨特了。
在金門鋼刀廠,我們看到了打鐵鋪鍛打鋼刀的過程。
每一把鋼刀都需要製刀師傅以手工鍛造,而且必須經歷材料切割、加熱鍛煉、鋼刀打造以及研磨拋光等繁瑣過程,怪不得刀的品質那麼好。
據瞭解,金門刀廠先祖於清光緒三十四年習藝於廈門,以打鐵為營生,專事農具鍛造。後人繼承先祖志業服務桑梓,不避交通梗阻崎嶇,肩挑鐵爐重擔,朝出晚歸,出門打鐵。
戰爭提高了金門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戰爭也使金門人利用廢彈殼進行製造發財。在日據時代,金門島各物料短缺,鋼鐵材料尤其欠缺。困頓中,刀廠遂以盟軍轟炸所遺下的炮彈殼試鍛刀具。1958年,廢炮數量鉅增,金門刀具遂以廢炮彈殼為鍛材,研製菜刀,並在全島內收購廢彈殼。大量的廢彈殼對製刀業而言,無異為取用不盡不竭之寶藏。
金門鋼刀的價格不菲,少則上千元台幣,高則達到上萬元台幣。雖然價格不低,但在門市部我們看到不少旅客紛紛爭購菜刀留作紀念。
我們在金門走訪發現,廢彈殼不僅成為刀具廠的製刀材料,也成為裝飾材料,有的把廢彈殼做成檯燈架,有的將廢彈殼放置在風景點,吸引外來參觀的顧客,有的則把它用於給旅客照相的道具。(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