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報紙與我

發布日期:
作者: 賴彩美。
點閱率:1,331

前幾天跟幾位不同年齡層的朋友聚會,話題聊到無所不知的網路。有人說:以前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答案是報紙;如今網路發達,報紙已經被網路取代了。有人附和:對啊,我們家早就不訂報了。我說:網路雖然方便,但是報紙讀起來多了一種印刷的溫度。年輕世代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同年級的朋友笑著說:那種溫度只有同溫層才能體會。
已經記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迷上報紙,也忘記是在什麼情況下養成每天看報的習慣。印象較為清晰的是,當年在軍事機構服務,看中央日報是一定的。每天我都是利用午休時間,一邊吃便當一邊看報紙。早期的中央日報(2006年關門)是國民黨經營的新聞媒體,當年的中央副刊是很受歡迎的版面,很多知名作家的作品都在這個園地發表。
離開軍職回歸家庭,依然不改過去的習慣,朋友不解地問,為何訂這種機關報呢?因為它的副刊是我每日必讀的精神糧食,每次看完那一篇篇擲地有聲、精彩絕倫的文章,總是打從心底佩服,佩服作家們的生花妙筆,一些稀鬆平常的事,經過他們筆下,變得有血有肉、多采多姿。有一天,看到副刊一隅寫著「歡迎投稿」的徵文啟事,暗自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他們一樣,在夢想的天空自由飛翔。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寫了又撕、撕了又寫,終於完成一篇近千字的散文。第一次投稿的心情記憶猶新,從稿子投出去開始,整個腦袋瓜圍繞著這件事,反覆推敲文章內容,斟酌文中的措詞用字。當時還是報禁期間,各大報都是三大張,副刊只有半個版面,投稿者眾多,版面卻有限,因此許多人在投稿與退稿、希望與失望之間輪轉。
早期的副刊被稱為「報屁股」,屬於比較不受重視的版面。那是電子媒體尚未風行,平面媒體百花齊放的年代,幾家知名報社,中央日報、聯合、中時、新生、中華、民聲、台灣日報等,及後來的自由時報。投石問路,勤能補拙「青盲雞啄著雞母蟲」只要努力不懈,就像瞎眼的雞,認真覓食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愛上報紙是美麗的邂逅,由讀者變成作者是意外中的意外!試投的稿子出現在報紙副刊,當我發現手寫的稿子變成漂亮鉛字,興奮之情無法形容於筆墨。那突來的喜悅,說不出的驚喜,發自心底的笑意,良久良久無法抹去。感謝編輯先生的厚愛,給我一個好的開始,使我有勇氣繼續攀登那路途雖崎嶇幽邈,風光卻綺麗瑰美的寫作道路。
從此我與報紙的感情更深了,一邊做家事一邊等候送報生,接過報紙就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讀,從A版的社論看到B版的影視藝文;上美容院整理三千煩惱絲或到醫院看病候診時,總是不忘把當天沒看完的報紙塞進包包。沒有報紙的日子,會讓我若有所失,彷彿等不到失約的朋友般惦念在心頭。我開玩笑地跟朋友說:雖然是網路一族,但今生今世我依然會與報紙同行,直到無法看報的一天,而想起報紙和我的緣分仍然會會心的微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