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鮮活多彩的蹤跡 --林天助作品的基礎調查
林天助(1914金門烈嶼-1998臺北新店)是金門本地指標性的畫師。初期基於為鄉親服務,自行參考畫譜、畫稿摸索,以玩票性質在地方繪畫、做塑像。1960年代,地方需求日殷,委託案件從烈嶼拓展到大金門。1975至1978年在官澳龍鳳宮和塘頭金蓮寺完成大規模的壁畫,以龍虎兩邊白壁為畫布,連環畫的方式畫了數十格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使他的名望打開。
我是藝術修復與研究者,2008年3月在官澳龍鳳宮第一次見到林天助老師的作品,120幅連環墨畫布滿兩面牆,有如120部電視同時上演不同劇碼,令人印象深刻。當時的龍鳳宮正準備修復,壁畫因建築滲漏水而情況不佳,友人問我可救嗎?因規模龐大,我不敢承擔「手術」過程中的任何閃失,後來龍鳳宮壁畫被修得面目失真,諸多錯別字還被當笑話登上媒體,成為我心中的遺憾。
2014年3月,有幸到天助師的故居拜訪了師母及家屬,並親見老師生前所用的畫具、材料,又聽聞東林佛祖廟和前埔保障宮即將重修,我心便惴惴不安,深怕步入龍鳳宮的後塵,於是從那時起,我就像贖罪般,自行投入天助師作品的調查研究,只要有機會到金門,就安排看幾棟可能有作品的建築,也將成果提供國立金門大學,協助提報東林佛祖廟和前埔保障宮為文化資產。我這項自費的調查研究累積了八年,在今(2021)年總算讓天助師留下的龐大拼圖有了較完整的面貌。
就田野調查統計,目前留存的作品有三大類:
一、連環壁畫:在烈嶼東林佛祖廟(1968年)、烈嶼前埔保障宮(1969年)、塘頭金蓮寺(1976年)等3座。
二、門神:19對,在大小金門11座寺廟裡。
三、連環瓷磚畫:在烈嶼20座寺廟裡。另外,還有1982-1983年到汶萊騰雲殿施作180格薛仁貴征戰的故事。
烈嶼還有許多人家的門聯是天助師以瓷磚畫拼組的,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從目前所見最早的東林佛祖廟(1968年,時年55歲),到最晚近的埔頭吳府王爺宮(1997年,時年84歲),天助師幾乎每年都有一至三件建築彩畫或瓷畫作品,可以說為了不負鄉親所託,孜孜不倦地工作到人生最後的歲月,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偶遇聚落老人,談起天助師都深怕年輕輩的我不認識他而頻頻解說,驕傲自家社區擁有精彩的畫作,並誇讚他的才華與用心。
教學時,面對20多歲的學生問:「你希望80歲時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希望可以閒閒躺著,有人幫我弄吃弄喝。」我無語,心中期望:「我想如同天助師有著健康的晚年,能工作、能行動,還能留下好作品,讓後人記得。」